祁涛
今年的6月18日,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以《烙在心底的红手印——献给战斗在扶贫一线的“第一书记”们》为题,对安徽选派的2万名在任扶贫干部中,被群众摁“红手印”申请留任的7名“第一书记”感人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而报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安徽国贸集团驻霍邱县长集镇七里棚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罗炜。
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省委书记李锦斌专门作出批示。这,既是对7名“第一书记”的褒奖,也是对罗炜这位全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扶贫工作的肯定。
“三心”与一个村的变迁
七里棚村,村部到镇街道仅7里路,因此得名。
这是怎样一个村呀?
2014年10月,从安徽省国贸集团下派的第一书记罗炜初来乍到:全村101名党员,党员生活长期停摆,村两委不融洽,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青壮年全部在外打工,村集体收入为零;全村除一条通往镇上的主路外,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贫困户253户646人,有的穷得连下饭的咸菜都没有。当他用两个月时间,踏遍八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之后,心震颤了。他深感这里的脱贫之路“远不止7里路”,更从现实和群众期盼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一夜未眠,起床后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大大的“决心、红心、恒心”六个字。“决心,是群众不脱贫不走;红心,是带着激情工作,把心掏给群众;恒心,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言放弃”,对此,罗炜这样解释自己对自己的内心约定。揣着这“三心”他踏上了坚实的扶贫路。
扶贫工作能否干好,村支两委非常关键,“可以说筑牢堡垒、带好队伍是扶贫工作的根,这个根扎得牢不牢,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责任。”厘清思路后,罗炜第一步棋下在了班子建设上。于是,他一边主持编写了《安徽国贸集团公司2014-2017年扶贫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七里棚村三年项目实施方案》,一边及时恢复组织生活,在村里相继发展7名40岁以下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并在乡党委大力支持下逐步整顿、调配村支两委,让年轻有为的新党员进班子,下大力气改变班子软弱涣散状态。大半年过去了,村支两委劲往一处使了,“三会一课”正常了,歪风邪气有人敢管了,干部的话群众愿意听了,群众看干部的眼神也变了。“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这一切的!”他由此感慨。
与此同时,罗炜把扶贫延伸到自己单位,将21户特困户与集团公司21位领导进行结对,因户制宜、因人而异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成功后,又发展至82户,一下解决了特困户的燃眉之急并让他们当年全部脱贫。
他的第二步棋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上。下面一组数据记录着罗炜的努力成果:新修村组道路3.7公里、加宽村主干道5公里,新修塘堰300多平方米,建设无线广播站一座,新修水利支渠300米,建设60千伏光伏电站一座,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的村为民服务大厅即将投入使用,从而解决居住偏远的5个村民组村民的出行难和农副产品外销难问题,电站每年给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经济收入,村里所有田块实现了旱涝保收。产业发展上,引进家具厂,利用县扶贫项目和争取企业无偿支持等办法,引进麻黄鸡养殖,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二万三千只鸡苗,让235户贫困户逐年加入养殖项目计划,联系县工投公司和龙翔公司免费为80余户贫困户提供皖西白鹅种苗2500只,并组建种植和养殖业合作社,还发展家庭休闲农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而上述这些,都是罗炜找单位、亲朋好友苦口婆心、日夜奔跑“化缘”来的350余万元作为扶贫启动资金得来的。
缓急并重,长远与眼前一起抓,让七里棚村结束无企业的历史,所有养殖户则实现逐年脱贫。如今的七里棚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变美了,人变精神了,百姓安居乐业,县里今年将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点。
一个红手印一个故事
群众心中有杆秤。今年5月,听说罗炜任期即将结束,七里棚村的群众愁上眉梢:这么好的书记怎么舍得让他走呀!为了能留住心中的好书记,贫困户张义山带头在村民大会上提议,“俺们摁手印,央求上面把他留下来!”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于是一份摁着近百人手印、包含浓浓深情的申请成了群众挽留的期望。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