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5/8  
 
六安,六地平安

  史红雨

  提到六安亦即“皖西”,人们总爱引用清人《咏六安州》这首诗的前四句来表述它: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六安是一块古老而又美丽的热土。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便有人类活动。目前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达347处之多。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六安由于位处江淮分水岭,便成为南北民族、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地区,兵家必争之地。

  “六安”这个地名的产生,与这里的地质风貌和历史沿革息息相关。它是有渊源的、有故事的。名字连接时代风云,紧贴山光水色,联系千年乡愁。它还有“不与别州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名字是两个历史名人每人起一字合成的。

  上古尧舜时期以中原为核心地区,确立了华夏国家的雏型。华夏国家将周边的部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六安所处的江淮地区位于中原的东南,所以这里的居民被称为“东夷”。事实上“东夷”是中国古代分布于东方广大地区的部落人群。由于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图腾崇拜的不同,大致分成人方、虎方和鸟方,亦即人夷、虎夷和鸟夷,其中以鸟夷为最重要。鸟夷原居地区在今河北燕山一带,约在四、五千年前,陆续分几批南迁。第一批是风夷,首领是太皋氏;第二批是舜,即有虞氏;第三批是偃、嬴,亦即少皋氏;第四批是子。

  少皋氏偃、嬴两族的的首领为皋陶、伯益。《帝王世纪》载:“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

  皋陶是尧舜禹三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助手,因此人们又将他们四人合称为“上古四圣”。皋陶当时为大理,主管法制,由开始用独角兽“神判”,渐进为“人判”,制订了“五刑”、“五教”、“九德”等一系列法规,建立庭审制度,而被称为“法制始祖”。

  四千多年前,为了治理洪水和驱逐三苗部落,舜、禹、皋陶率领华夏部落来到淮河流域。皋陶帮助禹建立了国家,部落联盟确定皋陶为禹的继任者,因皋陶早死而没有接任。史书载:“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u,第四声,同陆)”。“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和“陆”是通假字,可以互用,意思是水边的高坡。这个地方是大别山余脉,丘岗起伏,错落有致,分布在淠河两岸。禹据这个地形把它称之为“六”,将皋陶安葬于此,并又作为方国封给了皋陶后裔。“六”是地形地貌,而不是一个数字。因为是皋陶后裔的封地,所以六安又称作“皋城”。六安城东的皋陶墓,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它经过历代整修,自豪地耸立着,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唐代,皋陶被追谥为“德明皇帝”;现代,他的三十多个姓氏的后裔(李、黄、江、赵、徐、梁等等)及广大六安人民,每年清明时节,都肃立在这位先圣墓前,扫墓膽仰,顶礼膜拜,诵读祭文。大禹封六给皋陶后裔后之西周时期,在六安境内形成了偃姓的“英”、“蓼”、“群舒”三个部落方国。即现在的霍山、舒城、霍邱所在的地方。加上“六”,现在的金安、裕安区,这就形成现在六安市的大致地盘了。因此,“六安”这个地名中的两个字,是大禹起了第一个字:六。

  春秋战国时期,六安属楚国。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称郢。皖西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皖西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以六安为都城。后英布叛楚归汉,被汉封为淮南王,仍以六安为都城。英布与韩信、彭越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反汉,因谋反罪被杀。其墓现在六安城内。刘邦杀了英布后,封自己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长公元前174年,与匈、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庭议处死罪,被汉文帝赦免,废王号,贬徙到现在的四川雅安,途中绝食而死。刘长死后,公元前164年,其子刘安16岁被袭封了淮南王。此人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淮南子》,在历史上留下盛名。他的二十四节气、炼丹炼出了豆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刘彻却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这样以来,在“六”这个地方,先后有英布、刘长、刘安三任淮南王连续造反,令汉武帝沉思不解。于是在公元前121年,他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吉祥之意,设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六安”地名从此便正式诞生。(公元二00七年,修宁西铁路时,六安双墩汉墓发掘,这个当年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正是六安王刘庆的棺椁。)此时,汉武帝刘彻正大力削藩,以巩固中央政权。但为了企盼六地的安宁,他却新增设了一个王国,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如果说四千多年前,大禹为六安地名起了头个“六”字,那么,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又为六安地名起了后个“安”字。六安这个地名,经过上古四圣和汉武大帝两个名人之口,又经过两千多历史演绎才诞生的,它是多么珍贵,它是多么厚重。天下之大,地名之多,还有像这样的地名,岂不令人自豪和回味吗?

  因“六地平安”而设的六安,只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获得解放后,才真正获得了平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党和政府领导六安人民将入淮的洪水拦蓄在大别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紧接着,又将五大水库的水综合利用,高处切岭,低处填方,沟通长江淮河水系,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工程。大禹和皋陶当年治理的淮河,随着临淮岗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才得到了根治。六安不仅没有了战事,也少了水旱之虞,实现了防灾抗灾的“平安”。

  现在,古老的六安已成为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安徽省文明城市,正在打造“中国魅力城市”。在当年皋陶后裔封地“六”的地方,五百里茶谷已经形成,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辉煌。“六安瓜片”荣膺中国十大名茶,向世人飘逸着幽香。六安人用“六安精神”奋力促进六安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六安脱贫。后人不仅让“六地平安”,而且让六地长治久安,国泰民安,使六安这个地名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安家、安顺、安全、安泰、安康、安居乐业,一定把祖先寄托的美好愿望平平安安地延续下去,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安心……

  最后,笔者可要提醒一下读者,六安的六,要读“Lu”,可不要读成“Liu”,你要读错了,不是说你外地人,就是说你没文化。“六地平安”是说“六”这个地方平安,可不是六个地方平安哟……

  (作者系六安市地名委顾问)

 选择年月
<2017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皖西地名之美⊙六安,六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