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业江 本报记者 储勇
日前,金安区双河镇百洋村刘大妈患慢性病住院治疗,在医院办理费用报销手续时,却发现原来“新农合结算窗口”不见了。难道现在医疗费不能报销了?“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合并了,过去的两个结算窗口合并成一个窗口。”她笑着说,从窗口工作人员处她还得知,过去不能报销的几种药品现在也进入报销目录了,等于看病又少花一笔钱了。
医保城乡统筹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统一政策标准、经办服务和信息系统,打破城乡差别和居民身份界限,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我市虽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但在近年来的医保改革之路上,却一直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市在不断完善政策、强化经办服务,提升保障水平的同时,立足医保公平性和普惠性,在医保体系的制度创新上不断发力,奏响了公平“三部曲”,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百姓渴望享受公平医疗保险权益的期待。
市级统筹,
“六统一”促进待遇公平
我市医保制度起源于2000年,在市级统筹启动前,我市职工、居民和生育保险实行县区属地管理,不仅存在着医保政策不统一、信息系统和服务标准不统一、参保人员不能即时跨县区结算、医保待遇不一致等问题,而且各县区参保人员在市级及其他县区就医既无法进行实时监管,也无法进行即时结算,从而导致了监管上出现“真空”,结算上出现“死档”。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市级统筹工作势在必行。在对全市职工、居民和生育保险运行状况进行摸底并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1年9月和11月,《六安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和《六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分别出台,初步确定了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模式。紧接着,又配套出台统收统支办法、费用结算办法等,形成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政策框架体系。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