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保护根基 实现共建共享——六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侧记

  杨四好 本报记者 程传军

  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涌现出许多名将勇士,产生了两个闻名全国的将军县——金寨县和原六安县。坚贞的红色精神,忠诚的红色基因,铸就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的六安大别山精神,为今天六安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一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六安逐步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利用之路。

  抓好调研之“钥”,筑牢保护根基

  六安革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文化文物等部门多次开展的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和统计,目前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共有207处246个点,分布在金寨等四县三区,其中,列入国保2处16个点,省保10处26个点,市保17处,县保106处115个点,一般文物点72个。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个。同时,对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建立完善了档案资料,对其内涵包括所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等进行了整理、研究和记录,并初步制定了分类保护措施,为深入开展保护利用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是开展文物科学保护工作的前提。只有制定科学的保护利用规划,确定合理利用的内涵、途径和办法,才能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否则,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许多革命史实将缺乏应有的物质载体,必将对开展研究、宣传和利用等造成影响。因此,近年来,针对金寨革命旧址群、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国保单位,启动编制了国家级的革命旧址群文物保护专项规划;为推进六安红色旅游发展,编制了六安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力争在规划的指引下,使红色文物资源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

  对一批濒临消失的革命旧址和重要史迹进行抢救性维修,使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革命旧址群、舒城新四军支部旧址、霍山西镇暴动旧址和舒传贤烈士革命活动旧址群、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六安中心县委旧址、苏家埠战役指挥部旧址、许继慎纪念馆、六安兵变旧址等一批重要的革命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建成一批如金寨红军广场、六霍起义纪念馆、大别山革命纪念馆、朱蕴山纪念馆等重要的红色文化纪念设施,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物质基础、搭建宣传平台。支持打造金寨县梅山镇、汤家汇镇,霍山县漫水河镇、磨子潭镇,舒城县高峰乡,金安区张店镇,裕安区独山镇、西河口乡、青山乡等10个红色资源较为集中的乡镇为红色小镇,努力探索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之路。

  抓好利用之“钥”,实现共建共享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如何利用?重点是通过设立各类国家级、省市级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系列红色文化展览,实行免费开放,组织重走红军路、现场参观教学、吃农饭、做农家活等多种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注重发挥在对党员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自觉在思想意识中植入红色基因。积极争取将部分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和旅游线路纳入国家级红色旅游路线、经典景区和4A、5A级风景区等措施,不断扩大六安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努力探索属于不同所有制的革命旧址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力争通过租赁、聘为业余文物看管员等形式,为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

  “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是2016年12月六安市委四届六次常委会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并最终确定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这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为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更能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无形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此,六安十分注重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挖掘、宣传、传承和弘扬,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鄂豫皖三省制定的《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十三五”行动计划》有关要求,文化文物等部门和单位,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调研、座谈等会议,及时提出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建议。同时,注重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史等部门编纂出版了六安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红色精神代代传》以及《六安红色故事》《六安抗战史料汇编》《长征中的六安人》等系列精品读本,不仅为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和老区精神教育提供了科学严谨、史料翔实的教材,也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讨论、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更为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依托,极大地丰富和润色了六安红色文化传播与党史宣教活动的内涵。

 

 选择年月
<2017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31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筑牢保护根基 实现共建共享——六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侧记⊙文化视界⊙文化短波⊙奶奶变了⊙小康找寻记⊙追梦路上舒城县实验小学西区 储文清⊙五叔的小康梦⊙桃花深处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