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金安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这是一条贯穿该区南北、涵盖六个乡镇、连接主要景点的交通要道。沿着这条线路,他们在新增千亩生态茶园,创建10公里森林长廊,完成2万亩造林绿化的同时,还重点打造了九节十六景。主要有:南山桃花园、茶园山乡、元亨纪念广场;刘大圩庄园、九棵松桂花园、皖西大裂谷景区、大别山石窟景区、将军山渡槽等。进一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生态优美、环境靓丽的六安茶谷金安亮点,在2016年全市茶谷建设考评中荣获“先进县区”称号。
更向游人添美景
纵横数百里的六安茶谷,原本就是一方极为诱人的旅游胜地。这里既有以大别山主峰海拔1777米的白马尖为代表的一串名山,也有以响洪甸等六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为代表的一片秀水;既有以司法鼻祖皋陶的封地、三国名将周瑜的故里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积淀,也有以古代文化、佛道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一拨精神遗产。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就有16个,还有天堂寨和万佛湖两个5A级。
然而,这些美景犹如珍珠散落各地,有的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怎样才能把它们串起来,成为系列旅游产品,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益呢?很显然,唯有修路,修更多更好的路!这在茶谷项目确定的初期就已形成共识,并且成为“建设”茶谷的一项重要内容。
围绕“三纵三横、一个主循环四个次循环”的交通网络统一规划,几年来,区域内五县区紧密配合,分步实施,顺利完成各自任务。去年下半年先后竣工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影响尤为巨大。这条全长250多公里穿越在崇山峻岭中的交通大动脉,由主干线及12条景区连接线组成,途经霍山、金寨两县13个乡镇,连通7个红色人文点,12个绿色山水风景区,两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有趣的是,茶谷建设不但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且有些项目自身也成了“旅游景点”。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所谓的“茶谷小镇”、“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被称为茶谷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着力点的“三小”,从规模上看,“小镇”最大,“小站”居中,“小院”最小。但打造标准都很高,要求必须实现“一镇一韵”,“一站一品”,“一院一味”。
大化坪镇的地理位置很有点特别,上方为大别山第一高峰白马尖,下面不远处即是佛子岭和白莲崖两大著名水库。也许应了“好山好水出好茶”那句老话吧,“霍山黄芽”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正好都在这里。
在“茶谷小镇”建设中,大化坪镇紧紧围绕“徽韵茶风”的定位,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沿河风景带、绿水长廊、红色纪念园、陆羽茶文化广场、滨河大道、映山红广场、茶香书屋、草坪广场、茶博馆、茶文化主题公园等工程,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三片区”、面积达2.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超6000人的集镇格局。
如今的大化坪镇茶香特色越来越浓,茶文化已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统一的青瓷瓦、马头墙,楼与楼组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道路宽广齐整,路网密度适宜,道路两侧的山茶花、苦丁茶等也成特色景观;借景山水、巧用空地,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俨然一幅“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山水图案。
基于这一切,第六届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六安茶谷开茶节,今年4月底选择在此举行,使得大化坪镇的旅游业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成为“旅游景点”的还有许多经过改造的茶园。金寨县“西茶谷主题公园”,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场所,呈现在眼前的另类“茶园”,无法不让人震撼:蓝天之下,绿水之间,随山就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真不愧为“茶园仙境”的称号!
“藏”在油坊店乡面冲村境内,紧挨着响洪甸水库的这块茶园,历时一年多建成。其面积达3000多亩,境内有旅游码头1个,吊桥1座,亲水栈道1880米,库钓浮台6处;环山步道4800米,休闲长廊30米,亭榭8座,山头林间观景平台两处、农家乐4家。
这是一个集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谷景点。该村年旅游观光人数也由此增加至约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
农家借势好腾飞
“茶谷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引导和帮助农村人口增收、脱贫、致富。”三年前,六安市市长毕小彬提出的这一目标,而今已初步实现。市茶谷办提供的阶段性成果显示,茶谷区域内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近3年来有13万多群众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6000多平方公里的六安茶谷,到处是“青山、绿水和红色土地”;然而换个角度,也就意味着,到处是“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由此可见,这个地区的经济是欠发达的,截至2013年底,仅农村贫困人口就超过22万。
自从茶谷建设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地展开以后,形势便慢慢地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茶产业得到超常规发展。茶叶收入是大别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6年,六安全市新开辟茶园1.5万亩,总面积达58万亩;茶叶总产量2万多吨,比上年增长12%,综合产值61亿多元,增长14%;茶农人均茶叶收入从2014年的3000多元增至2016年的4000多元,增长幅度达25%。今年的情况看来比去年还要好。
就业渠道向二三产拓宽。随着茶谷内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及一大批项目在各地实施,许多不愿意或不方便到外地打工的人,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有些农户则利用“茶谷小站”“茶谷小院”等场所,办起“农家乐”,发展旅游业。金寨全县有近5万人在做此类工作,仅响洪甸村就有30多家,且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外界帮扶力度空前加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批茶企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
总部位于六安市裕安区龙河西路、进入全国茶企前10强的这家公司及其生产制作的“徽六”牌“六安瓜片”,曾先后荣获中央有关部委授予的“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名牌农产品”等称号。“徽六”牌“六安瓜片”还曾被中国政府作为“国礼”,赠送普京等多位尊贵外宾。公司董事长曾胜春表示,茶谷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皖西茶叶的知名度,直接受益的除茶农外,应该就是茶企了。所以,我们有责任与社会分享这份成果。
在惠农和扶贫方面,公司的工作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前者是直接出钱出物。譬如,帮扶项目认领,参与光彩事业、慈善活动,助学、救灾等等。后者则是间接的。包括在茶叶基地周围投资修路、建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给茶农免费分发茶苗、肥料,提供技术指导,安排就业岗位……每年支出累计超过1000万元。
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公司、裕安区百家冲茶叶合作社等,也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在收购“对接”的贫困户的茶叶时,价格一般要高出市场价20%左右。
六安茶谷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现实情况就像文中四个小题所概括的:
建修茶谷只为媒,碧水清风绕翠微;
更向游人添美景,农家借势好腾飞。
我们相信,六安今天的绿水青山,必定成为明天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