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勇
2007年8月,我从乡下来六安陪读,住在六安电大小区,当时小区内传颂着陈道新精心护理爱妻马师云的故事,陈道新夫妇给了我深刻印象。
妻子马师云原是六安第四中学退休教师,那年她67岁,患忧郁症、脑血栓、肾炎等多种疾病。身体臃肿、脸色蜡黄、憔悴,愁眉锁脸,走路躬着腰,小心翼翼,半步半步向前挪,一触即溃,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陈道新那年72岁,中等个子,身体精瘦,手脚麻利,走路浑身是劲,充满活力。一对老夫妻从外型上看成反比。他们很少和别人谈话,每天几乎在外面走动,走路时陈道新右肩挎“马扎”,左肩膀顶住马老师的腋窝向前挪,走不多远时坐下歇歇。马老师坐在“马扎”上,老陈双手从她的上肢搓揉到下肢,前搓后揉,反反复复,有时用空心拳头敲锤。就这样,不停地往前挪,不停地敲锤搓揉。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有一年冬天,他们走在梅山北路,天气突变下起大雨,老陈立即脱下棉袄披在她身上,生怕她着凉,而他冻得直打哆嗦。这时,一家杂货店老板发现了,送去一把大雨伞,解决了难题。还有一次,走路时,马师云突然腿一软,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陈道新立即将她抱在怀里,心疼地安慰她,又责怪自己让她受到惊吓,然后干脆把她背在肩上慢慢地往前挪。一个瘦老头身背一位较胖的人,艰难可想而知。正在这时,从后面来了一位拉板车的师傅,把马师云放在板车上送回家。陈道新坚持付钱,板车师傅不要,并说:“这点小事算什么,谁都有为难的时候,遇到难事大伙一齐上,不就解决了。”说后拉着板车扬长而去。
我搬出电大小区9年了,这些年来始终未和陈道新老俩口见面,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光明路口遇见了。我惊喜不已,如今的马师云和11年前的她大不相同。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身体,四方脸盘微黑透红,眉开眼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走路挺着胸脯步伐矫健有力,风采动人,很像中年人一样。我主动和他们搭讪,马老师坐在一旁,陈道新很健谈,我俩谈得很融洽。陈道新说话谈吐不俗,很有哲理。从事业谈到家庭,从老伴的病谈到如今恢复情况。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19岁高中毕业后参军,20岁入党,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一步步走到团政治部主任的职位。后来老伴患病急需护理,孩子小急需照顾,无奈转业,直到退休。现在3个孩子都成了家,有了事业,为了生活方便老俩口单独生活。每月退休金较丰厚,但他们克勤克俭,节衣缩食,发扬军人优良传统。他说他家很温暖、很和谐、很幸福、很美满,感谢党和政府对他家的照顾、关怀。
虽说是高龄夫妻,但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谈到马师云的病时,陈道新告诉我,马老师出院时医师千叮咛万嘱咐,说:生命在于运动,你要管住嘴、迈开腿,再艰难,要坚持走路,不能贪睡、贪坐,这样可以活动筋骨,加快心脏跳动,有益于血液循环,对恢复健康有很大好处。于是,陈道新退休后陪着她走,整天形影不离。23年来,他陪她走了足足有一万多里路。可以说马师云康复是走出来的,走出的康复、走出的健康、走出的活力、走出的希望、走出一片蓝天。
这时,马师云插话,她诙谐地说:“道新是俺家的四大员,那就是:教儿育女的哺育员,贴身伺候的服务员,烧锅做饭的炊事员,拖地擦桌的勤杂员。”在场的人都哈哈哈地笑起来。
“应该的,应该的。”陈道新笑着说,“缘分把俺俩拴在一起,对你的护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要让晚年的年华融化到你每个细胞里。”
是的,在这8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师云生命一天天延续,日子一天天过去。而陈道新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对她的爱,如山重,比海深。青丝熬成银霜,英俊熬成龙钟,然而,他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她身边,夫妻恩爱情缘深,情真意切度春秋。愿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