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奇 本报记者 储勇
2016年,六安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7亿元,是2011年的1.3倍;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达到15.66亿元,是2011年的两倍;规模工业增加值39.68亿元,是2011年的1.5倍;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2453万美元,是2011年的1.4倍;利用外资5030万美元,是2011年的3.3倍。2012-2016年,5年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3亿元。
数据背后彰显成绩。目光在这些数据中间逶迤而行,我们可以聆听到5年来六安开发区奋力前行的铿锵足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六安开发区建设发展中极其重要、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该区围绕建设六安东部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新城区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迎来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着力招大引强 增强发展硬实力
“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招商引资则是发展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和资金流进园区,园区的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六安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正因为如此,该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服从招商引资、一切服务招商引资”的理念,着力挑商选资、招大引强。
在招商方式上,该区坚持领导带头招商,深入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委托招商,主动参与节会招商,突出做好存量招商。同时,设立重大招商项目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档次,该区对项目入园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入区;新入区项目必须通过风险评估和实地考察。5年来,该区累计引进项目138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76个;实际到位资金277.9亿元。
在此基础上,该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5年来,华润雪花啤酒扩建和华润怡宝水“双百万吨”项目顺利实施,博微长安电子、星瑞齿轮二期、墙煌彩铝、艾莱依服饰、中财管道科技一期、九仙尊霍山石斛、曙光铂尊酒店、传化信实公路港等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接踵入园建设并投产运营,园区培育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都市时尚、新材料、大健康、绿色食品饮料和现代服务业等“5+1”产业,增强了发展后劲。
实施创新驱动 激活发展新动能
六安开发区的辰宇机械是一家集粮食干燥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企业的5H系列低温循环式谷物干燥机、5L系列秸秆粗糠环保悬浮式热风炉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保持领先,在东南亚、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也成了“香饽饽”。
在六安开发区,重视科技创新如今成了企业谋发展的“共同引擎”。在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该区连续5年出台奖励政策,坚持用财政资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放大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精做优。5年来,累计兑现“调转促”等各类奖补资金10.4亿元。截至2016年底,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6.7%;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9家。
除了加强政策激励,该区还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博微长安电子获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称号,填补了我市的空白。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安徽名牌16个。截至2016年底,全年专利申请总量1527件,授权总量5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77件。2013年3月,该区跻身“国字号”行列;2016年,成功获批首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创优发展环境 提升竞争软实力
“这里行政部门办事效率高、态度好,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对企业今后发展的前景我十分有信心!”初到六安开发区办企业,安徽丹皇本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春富还曾担心经营环境不好,而如今,通过切身的感受他彻底打消了这一顾虑。
把投资者引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留得住、扎下根,把项目做大做强。为优化发展环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障碍、消除企业“成长中的烦恼”,近年来,六安开发区在理顺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作风干劲上狠下功夫。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