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万代传

  胡遵远

七51200201.jpg

  第二篇:

  “三让”显高风亮节

  “两好”传万世英名

  ——金寨籍开国中将徐立清的家风故事

   (二)坚持让军衔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军衔评定工作给予了政策性的规定。在罗荣桓的直接领导下,徐立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持这项工作。他始终牢记 “照顾方方面面、不搞山头主义、一碗水端平”的要求,在总干部部对全军师以上干部,特别是对1000多名高级干部授予将官军衔的工作中,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秘书在沙发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放亮,他还在伏案工作。

  至于徐立清本人,按照军委规定的条件,他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有他的名字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调”到中将行列。名单到了罗荣桓部长手里后,他亲自找徐立清谈话,既有关切又有批评:“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之后,徐立清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要求不要授予他上将军衔,并列举了种种理由。为此,徐立清和夫人党秀玉商量了让衔这件事,夫人很支持:“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别人争高低,你要中将我支持你。”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写了报告,希望由大将降为上将。徐立清认为自己有了学习的榜样,就连夜给过去的搭档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要求低授军衔的看法,许对徐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

  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于是,他披衣起床,伏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信的大意是: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这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

  经过反复思考,徐立清又先后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自己的决心,再次阐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这次评衔,共评出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后来又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两位)、中将175人,主动让衔的徐立清排在中将之首,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仪式结束后,许光达大将专门找到徐立清,满怀深情地说:“我要求降为上将的请求没有批准,你成功啦,我祝贺你。”

  后来,在一次全军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徐立清时,一连用了两个好字:“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三)再三让职位

  在主持定级、评衔工作的同时,徐立清还积极参与领导从全军调选了近3万名军事、政治、后勤和各类技术干部,逐步建立健全和加强了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后方勤务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此外,他还参与调配了近20万名干部组建了海军、空军、防空兵、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等军兵种领导机关以及民航局、气象局、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军事工程学院等,从而使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步兵走向诸兵种合成的军队,完成了重大的历史转变。

  1950年10月,徐立清刚到军委总部工作时,刚满40岁,身材匀称,头发浓密乌黑。但是,在我军干部授衔评定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刚刚45岁的徐立清累倒了,心脏病复发,身体明显消瘦,头发也花白了,有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一病就是五年。

  因此,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徐立清不得不住院治疗,并主动要求总干部部的任免工作由宋任穷副部长兼管。1955年冬天,徐立清病情加重,连文件都不能看了,只能靠秘书给他读文件的要点。这时,徐立清为自己有病不能坚持工作而深感不安。一天,徐立清对去医院看望他的赖传珠副部长诚恳地说:“请转告罗荣桓部长,我的身体状况很差,短时间内不能工作,建议总干部部物色一位年轻的同志接替我的工作。”当罗荣桓部长专程到医院看望他时,徐立清再次当面提出找人接替工作的想法。罗荣桓对他说:现在安心养病更重要,工作上不要过多考虑。此后,在医院的病榻上,徐立清亲自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让位”,建议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军委对徐立清的建议非常重视,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军委领导一致认为,徐立清还很年轻,应抓紧时间治病,等病好了再继续工作,最后结论是:“放放再说。”

  徐立清的建议没有得到批准,他又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业地方,或到省军区任个副职,做点力所能及的兵役或群众工作。几天后,罗荣桓部长正式通知徐立清:你提出退出现役的请求,军委和总部没有采纳,等病好了继续履行总干部部副部长职责。徐立清请求“让位”的事虽然没有被批准,却反映出他对党的事业、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荐贤让贤的宽阔胸怀。

  1960年12月,徐立清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仍旧参与主持全军干部的铨选工作。

  由于徐立清曾“让级别”、“让军衔”、“让职位”,所以军内外都尊敬地称他“三让将军”。

  1983年1月6日,时任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的徐立清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徐立清逝世后,有1800余位高级干部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驻北京部队代表前往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许多高级将领望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战友痛哭失声。在遗体告别仪式上,邓小平最先来到灵柩前,向徐立清同志遗体深深地三鞠躬。然后,他握着徐立清夫人党秀玉的手说:“立清是我的老部下、老战友,他是一个好同志。”

七51200200.jpg

七51200200.jpg

  第三篇:

  拒绝特殊和享受

  保持平民之本色

  ——金寨籍开国少将王远芬的家风故事

  人物简介:王远芬,1907年出生在金寨县斑竹园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参加当地农民协会和赤卫队。1929年5月参加立夏节起义,后被编入红32师学兵团。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多次负伤,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几十年来,王远芬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身处贫穷闭塞的边远山区,还是住在繁华热闹的城市,无论是当战士,基层干部还是身任高级指挥员、共和国将军,他都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平民本色。

  一、饥饿面前,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

  1941年至1943年,日军疯狂“扫荡”太行山区,实施“铁壁合围”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太行军民进入非常艰苦的斗争时期。尤其是太行军区一分区北控正太路、东临平汉路、南逼邯长公路及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日伪军不惜一切代价加紧进攻和掠夺,一分区的斗争形势更显激烈和艰苦。

  时任太行军区一分区参谋长的王远芬和一般干部战士一样,每天顶多只能配给半斤小米,掺上野菜作两顿,半干半稀的吃个半饱。他向大家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学习和发扬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去夺取胜利。”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到山上挖野菜充饥。冬天挖不到野菜,就带领机关人员到几十里外的山村买玉米核,回来碾碎充饥,结果吃得人人肚子发胀,解不下大便。尽管这样,当他得知发生饿死人的情况时,立即带头节省口粮救济灾民,还带领干部战士帮助群众灭蝗、抗旱、翻地、种庄稼,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渡过难关,他和全分区官兵积极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加紧开展大生产运动。王远芬带头上山开荒、种粮种菜,迅速缓解粮菜困难。到1943年,一分区的干部战士,每人都完成了3个月粮食和全年蔬菜的自给任务,从而战胜了敌人封锁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

  (未完待续)

 

 选择年月
<2017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425262728293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红色家风万代传⊙柴火的变迁⊙金黄的小米面⊙陪父亲过“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