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仁
我们生活在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伟大时代,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增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好日子各有各的过法,但是也有其相同的地方。按照年龄段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考”、“想”、“算”。
青年人“考”着过。当今青年人遇着好时代,像一棵幼苗接受阳光雨露滋润,茁壮成长。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里生,在蜜水里长,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求知和择业两种抉择。
在父母望子成才的思想期盼下,从上幼儿园即开始精心培育,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接受各种考试,希望获得理想的学历。测试他们的标准是分数,从高分到低分学优则取,为这个“分数”两头不见太阳,日以继夜地紧张地忙碌着。每年高考成为青年人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牵动着千家万户,震动着整个社会。直到考上大学,才喘一口气。但大学毕业到了社会,还要接受社会的选择,又面临一次次严峻的择业考试,学而优则胜。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大约75岁,以25岁大学毕业开始就业算,人生已过去三分之一时间,学习花去近20年时间,拼搏于各种考试之中,靠着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保障优秀人才安全胜出,因此“考试”是青年人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
中年人“想”着过。中年人是人生成熟期,也是多事之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操心。在大家小家里充当着挑大梁负重担的角色。内要操持家务,外要支撑门户、发展事业,责任、担当和使命都聚焦在身上。
当代中年人,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成长起来的,在物欲和浮躁思潮影响下,有很多事要想,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事必须面对。因此中年人“想”着过。如何应对工作和考核、检查;事业如何上台阶并获理想结果;如何应对复杂的人脉关系;计算应对有来有往,无来也往的人情往复;独生子女上学、工作、婚姻怎样理想化:老人如何赡养和照顾;如何排除和应对糖弹骚扰等等。身边不离三件宝:汽车、手机和电脑。神奇的电脑和手机,丰富着头脑,增长知识见识,灵便的手机,随时与人沟通。拉近了人间的距离,导演一幕幕好戏。
处理好这些事,生活才能过得有质量。一件事处理不好,事关家庭和睦与事业成败,因此都得三思而行、处理得当,凡事要有“度”,掌握好分寸是个关键。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一不碰“红”线,二不踩“底”线,按法行事,以德待人,正是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老年人“算”着过。当代老人大多数是建国前后出生的,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经受的教育差异,存在不同的生活理念,但这些人都是参加过建设新中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下过放吃过苦的,因此十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哪怕手里再有钱,过日子仍然保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保持以俭为荣、浪费可耻的优良习惯。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非常珍惜,绝不浪费一粒粮食,妄花一分钱。在一个安静详和的环境深居简出,忙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无人打扰、平平安安、衣食无忧的过着晚年生活已经知足了。
但是很多高龄老人面临着生活的困扰。一位老人这样描述他的日子,他说“我六七十岁时,不觉老,不知老之将至,像个顽童不服老。只感觉一年又一年时光过得真快,人生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到了八九十岁,身上毛病都出来了,疾病伴着日子,感到真老了。反映迟钝、记忆力下降、步履艰难都随之而来,叫做‘熬’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一年一年往前过。现在的心愿一是希望有个硬朗的身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二希望别人能够扶助,因为体力不支,做一点小事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希望子女们常来看看、问问好、谈谈心;四是希望生活越简单越好,有得吃就行了,因为大鱼大肉吃不下了。”我想,其他老人何尝不是如此企盼。
如何过好老年日子,这里有四字真经作一借鉴:
基本吃素,坚持走路。规律生活,按时吃药。脑子常用,家务常动。有点爱好,丰富生活。老夫老妻,相互提携。孤寡老人,倍加呵护。小小宠物,逗人高兴。处好邻居,胜似亲人。与人为善,心态和平。往事常记,不忘初心。子孙常聚,亲情温馨。一团和气,老少安稳。
总之,好日子怎样过,各有各的过法。怎么过得好,这是有讲究的。但是,紧也罢、宽也罢,甜也罢、苦也罢,穷也罢、富也罢,辱也罢、荣也罢,老也好、少也好,人生百味,都得尝尝。一年365天都得过,日子一天也不能少。轻轻松松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不把日子当作负担,那要看你的驾驭能力,千万不要落下好日子没过好的憾事。雨果说过:有了物质叫财富,有了精神才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