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许瑞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挺拔地站立起来,昔日的“草根经济”,逐渐成长为六安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参天大树。近日,省委、省政府通报了2015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结果,我市在全省市级排名前移2个位次,金寨县、霍山县位居四类县第三名和第五名,实属不易。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政府接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领导,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带着一任干,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民营经济无限发展,连续7年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充实调整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强化经费保障,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36条”、省民营经济“20条”政策等文件精神,细化实化相关配套政策,对落实省市发展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落实情况等开展第三方评估调研。建立民营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机制,及时统计测算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分析民营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定期通报民营经济运行情况。不断完善考评评价办法,加强民营经济情况考核,继续对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和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营造争先进、比赶超的发展氛围。
二是发展借力。立足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借助各类平台,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扩展产业链,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家、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3家、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1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1家、省级产业集群镇17家,初步形成以六安电机、六安齿轮、衡山高端装备制造、叶集家居制造、霍邱采矿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和以杭埠电子信息、霍山·金寨生物健康、金寨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为依托,围绕强优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引导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谋划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合作发展项目。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积极推动“光彩事业六安行”“百家民企进皖西”等活动,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鼓励企业外向发展。
三是措施给力。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减少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企业创造一个“清”“亲”市场环境。研究编制《六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引导、推动民营经济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根据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十三五”末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70%以上。规范“工商联直通车”机制,实行工商联对有关问题专报制度。成立六安市仲裁委,加强为企法律服务。积极推进大众创业,支持和引导有需求、有门路、有能力的创业群体开展自主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创业潜能,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开展分类培育指导,为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强大引擎。
四是转型用力。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特征,引导企业进一步突出主业、做优产品,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培育成为行业“小巨人” “配套专家”乃至“隐形冠军”。制订出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和奖励办法,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力争省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户以上,扶持培育成长性小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企业。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重点装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管理服务智能化,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信息化集成水平,选择基础好的企业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着力抓好1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进行示范引导,力争培育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
五是服务合力。去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推进融资帮扶、引导开拓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暖企行动”,市直共有75个部门分别联系工业企业75家,赴企开展活动26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36余项。在专项资金上,加大省级民营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2016年共向425户企业发放财政补贴1.2亿元,近三年累计补贴3.9亿元。在企业帮扶上,加强会诊把脉。将暖企行动中收集的问题进行逐一研究,结合“三查三单”制度,明确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促进问题解决。组织企业与华电电厂就企业直供电等相关问题进行对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在融资服务上,进一步推动市辖区工业企业政银担融资风险分担办法、税融通实施意见和过桥接续支持办法的落细、落实,加快拟上市、新三板、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工作步伐,全力拓展融资渠道。在政策落实上,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去繁就简,制成一览表和政策文件汇编,不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
市委、市政府在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着眼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参与扶贫结对、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整治、双拥共建等,组织开展“同心圆梦”“八一”共建等特色活动。当前,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正在皖西大地加紧实施、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