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扬
“春来采茶时,满山人头窜。嫩芽连绿蕊,茶叶岭中生。”5月1日,连续忙碌了40多天的徐志虎坐在自家屋里,煮水沏茶。茶是自家种自家采自家制的“石笋翠芽”。
55岁的徐志虎是金安区毛坦厂镇东石笋村一位茶农。他家住在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东石笋风景区入口大约2公里处,沥青铺就的旅游通道从门前经过。站在门口,庄前屋后,坡地山崖,茶树随处可见。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和介绍,全村259户,几乎家家以种茶为业,6000余亩茶园产茶约75吨,仅茶叶一项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一年365天茶季忙坏人
徐志虎是东石笋当地人,十几岁就跟着乡亲们学做茶,是位老茶农。村里与他制茶技艺不相上下的茶农有十几个人。
徐志虎说,一年365天,最忙的是茶春季。过去是清明零星摘,谷雨摘不完,如今为制作价高的高端精品茶,采茶期提前到清明节前10天。从3月底到5月1日,这40天里,徐志虎每天5点起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前一天炒制的新茶复烘,然后装袋发货;8点,他带着10多位雇来的采茶女上山摘茶,10点多将茶草运回家杀青,进行第一轮炒制;中午,他送饭上山,午后下山时背回第二批茶草,杀青、炒制;傍晚时分,采茶女们下山,将下午采摘的茶草过秤移交,老徐晚上接着炒茶。一次只炒一百多片鲜草,一天十几斤成品茶要炒多少锅,老徐自己也说不清。“人累得腰酸背疼,坐着都能睡着觉”。5月2日午后,老徐有空消歇一会,一边缓缓饮茶,一边给记者讲述他的“苦经”。此时,他29岁的儿子徐平在茶房里炒茶,竹条摩擦铁锅发出的声音十分悦耳。
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和说,东石笋村主要经济来源一直都是靠制茶,茶农们年年都是将茶卖给市里茶叶公司,收入很低。2000年东石笋开发成旅游景区,石笋茶一年一个价,茶农收入稳步上升。
一直参与东石笋旅游景区开发的毛坦厂镇政府干部余道勤对东石笋村茶叶经济发展深有感触,他说茶农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商业基因”的嬗变。最早把石笋茶带出山外并叫响全国的是相邻的东河口镇的茶商奚得发,他的茶叶基地设在石笋山下,从茶农手里收购茶产品,经复炒、分拣、包装,价格翻几番。茶农们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不想“为他人作嫁衣”,要自产自销,要把茶园打造成自己的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镇政府及时出台《东石笋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东石笋村低产野生茶园改造规划设计方案》,呼应茶农。金安区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又适时制定了《无公害石笋翠芽、兰花茶生产加工操作规程》,规程涵盖东石笋茶叶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品质、标识标志、包装贮藏整个过程,同时将标准细化编印成《茶叶生产技术手册》。目前,全村开采茶园100%通过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村。2014年,镇政府整合农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20余万元支持东石笋村茶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石笋翠芽”“铁桂兰”享誉省内外,截至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20元增长到8790元。
今年的茶春季将要结束,徐志虎还未来得及盘点今年的茶叶收入,但他初步估算要比去年多收2万多元。
一座公厕也带来商机
从旅游通道进入东石笋景区,沿途不时看到路两旁村舍前立有红底白字的牌子,非常醒目,每块牌上几乎都是四个字:新茶出售。
徐志虎说他家门前早先也是竖牌做广告,去年撤了——因为茶叶不够卖。
老徐家在通往石笋景区的必经之路路边上,离景区大门尚有些公里的路程,在众人眼里,这个位置很容易被游客忽视。老徐也曾和众乡亲们一样。路边立牌做广告,招徕生意。不过在老徐立的广告牌边有一棵大柳树,树荫下还有一座公厕。当年镇上在旅游通道边建公厕时,许多农户都嫌厕所气味重,拒绝建在村舍前,只有朴实的老徐没吱声,谁也想不到这座公厕却给老徐带来难得的商机。
进出景区的旅客大巴经常在此停车,让游客方便。游客下车见“新茶出售”广告牌,顺便进老徐屋里参观制茶,老徐制茶手艺是一流的。2015年,六安市举办大别山区名优茶传统技艺制作大赛,徐志虎荣获一等奖。亲眼见过制作流程后,旅客们总要在上车前买2斤新茶带回去品茗,这样的购茶体验有一种货真价实的感觉。不少旅客走时还不忘向老徐要了电话号码,来年春天,“老顾客”通过电话向老徐订购新茶。老徐家的茶叶一下子紧俏起来。路边立的“新茶出售”广告牌让许多“新顾客”失望,老徐只好把牌撤了,放在院子里。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