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连
春风吹醒了大地,唤起了人们踏青赏景的冲动。一天早晨,我独自驾车到凤台探访历史悠久、富有传奇色彩的茅仙洞。
通往景区的马路两侧是起伏不平的旷野。遍地的梨花、桃花竞相开放,充满盎然生机,更增添了几分春游的兴致。
进入景区,车停好后,我便随一旅游团队,边走边听游客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一位年轻的女游客很好奇地说:这地方是山区有山洞不足为奇,但为什么叫茅仙洞呢?
一中年男土说:相传,古时有名叫茅盈、茅固、茅衷的三兄弟云游到此,见洞幽山秀,遂隐居洞中潜心修炼,后来得道成仙。太上老君拜他们为司命真君、定录真君、保生真君,故称“三茅君”。所以他们修炼的山洞叫“三茅古洞”,后人称之“茅仙洞”。
随行有人调侃那位中年男士道:民间传说你知道的蛮多的嘛。那位中年男士说:我也是行前看了些资料,现学现卖吧。他接着说:关于茅仙洞的传说确实很多,这里既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又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而且淮南王刘安曾于此丹井园汲水炼丹,始创千古华夏美食——八公山豆腐。另一游客对那位中年男士大加赞叹:你这是有备而来呀!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义务讲解省了我们不少导游费了。一群人的谈笑声此起彼伏,在春意中回荡,万千思绪也在我脑海中跳跃。
谈笑间,我们便走上山坡的一个大平台。一座道观古建筑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走近正门,拱型门顶上刻着清代书法家汪以道手书的“清天观”三个大字。进入院落,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悬崖上古柏参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大殿后还有一进三清宝殿,院落显得肃穆静雅,给人以敬畏之感。
走出清天观,只见平台正南方坐落一灰砖雕檐的排楼,上方匾额绘制一幅仙人携童子云游天际的画面。在匾额的正中下方悬一硕大的古钟,钟体上书写“茅仙洞”三个字。再往南看便是山坡平台的尽头,山下是宽而泛白的河流和平坦无垠的农田。
我有点困惑,淮水不是一直东流吗,怎么在山前转弯了,而茅仙洞是在山体下方吗?这时,一位道士仿佛看出我的心事,便告诉我,淮河水流本应向东,由于受八公山的阻挡折向北流,在这座双峰山一带形造了水绕山转、山水相依的秀丽景色。我随即问上一句:茅仙洞在什么位置?道土指了指对面说:就在那座双峰山上。
我转身望去,古钟对面坐落一尊高大香炉,型若宝塔,青白烟雾在香炉中萦绕着升腾着,随风飘上蓝天。仰望香炉后方的山巅,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的古典楼阁,飞檐展翅,雕梁画栋,殿庑典雅,亭阁耸霄。在正殿两侧各有六角凉亭一座。这些建筑群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与精美。
这时,我迫不及待地拾阶而上,穿过殿堂便是茅仙洞。进入洞内,借助灯光,踏着砖块和石板铺成的步道前行,顿感古洞幽深。洞内曲曲折折,洞中有洞。每走几步便有侧室供奉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像,两旁多有碑刻。这里既有道家,同时还有佛家和儒家雕像、题额和碑刻。据碑文记述,这种格局,始于清道光年间。童至芳道长融合儒、释、道三教理论,主张三教“合三归一”的理念。从而使得茅仙洞显得更加古朴神奇,绚丽多姿。
行走在岩石古洞之中,游览着尊尊雕像、品读幅幅碑刻、题额,端详罕见的壁画,我仿佛穿行在宗教文化隧道之中,顿感身心受到洗礼。
走出古洞,立于殿堂;凭栏远眺,长淮如练。河的对岸,绿油油的麦苗,黄花烂漫的油菜,一望无际。向人们舒展着一幅幅春日里的田园风光和秀丽隽永的山水画卷。
我想,仙茅洞的神奇不但充满着传说渊源,更主要的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因为她积淀着淮河文化与楚文化交汇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后人认识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的启蒙书和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