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课本情境图

  王蔚

  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观察一定数量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新课标下的数学课本情境图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这为教师创设情境、引探教学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境图是情境教学的载体,也是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生动有趣、五颜六色的情境图是吸引师生眼球的利器。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例题加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图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赋予新的生命。?

  因此,教师在运用情境图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插图的“知识性”,而要拓展其内涵。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课本情境图。

  一、全面观察情境图,增加情境图的“量”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说出整个插图的含义。这样,就能使原本信息量较大的情境图转化为信息相对单一,且更易理解的“分解内容”。首先,教师让学生按照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场景和不同的景物分类观察,并要求学生回答“图中有几位老师?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在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的过程中,就渗透了自然数的概念,使学生感知到事物的数量特征,有效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一幅图经过了教师的引导挖掘,竟然能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掌握数学思维方式,这就是情境图的魅力和作用。在情境图教学中,理解情境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第一册的《分类》只呈现出排列整齐的学具商店,学生难认通过观察进行分类。所以,教师不如先让学生看一看“小明杂乱的学习柜”,促使他们形成分类整理的意识,然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分类,使静态的图动态化,在动手分类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使用情境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情境图的意义,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必要时动手实践一下,在操作中获得新知。

  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情境图的“质”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图的形式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需要在教学中再进行处理。如《除法的初步认识》呈现了熊猫分竹笋图,下面清楚地写着: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学生可以直接从文字中获得信息,没有经历观察和理解的过程。即使教师在设计的问题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似乎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只知道盯着图中的文字,把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变成了寻找“已知条件”的过程,把提出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大多数教材中的情境图只是结论式的呈现,而缺少了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等的限制,不可能在一幅情境图中集合多元化的生活要素。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虽然信息量大,但是图中事物的总数量却很少,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很难找到相同的加数,突显不出列乘法算式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游乐场”,重点呈现过山车的场景:一排2人,排数增至10排。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列乘法算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情境图,本着“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重新合理设计情境图,让它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探究。

  三、选择合适时机,突显情境图的“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图中表示数的图形都是儿童熟知的、喜欢的,并且进行了人格化的动物及卡通画,学生一见情境图上的图形就激起了兴趣,吸引了注意力,从而发现图中的数和数学问题。如教师在此时能根据插图内容来创设情景,引学生入境,引学生入角色,教学效果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第八单元的组织比赛中的插图。教师先把课本的情境图用课件出示在屏幕上,然后根据图的描绘可创设情景:同学们,马上是六一儿童节了,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班里准备举行一次竞技活动比赛,那么我们班这么多人,各人的活动爱好又不尽相同的,有的喜欢跳绳,有的喜欢踢足球,有喜欢踢踺子……为了使举行的活动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假如你是文体委员问班长:“组织什么活动好呢?”班长就说:“请你去问一下同学,他们喜欢的活动项目是什么?”那现在你们都去体会一下做文体委员的乐趣,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活动?并把他们喜欢的活动分成类,填在课本第84面“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中,如果项目不够可以依照图自己加上去。这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课改后的课本插图内涵丰富且开放,目的是让学生广开思路,从同一问题多角度去考虑,这有助于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根据插图来挖掘其潜力,使之成为学生探究、创新、发展的有利因素。如第一单元中的《小小养殖场》:探讨问题是“谁多谁少?”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如果男孩、女孩的答案,学生通过看图比较鸡、鸭、鹅的数量可以弄懂,掌握“多得多”这概念,那么小松鼠的提问,学生也是可以答出来:“鸡比鸭多得多”。又因多、少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学生知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则必然知道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所以此时教师要放飞学生思维,任其翱翔,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少得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当然,在哪个环节、哪段时间使用情境图,并没有定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因素及材料的特点定,因时、因人、因地、因材地开展情境图教学。拓展课本情境图内涵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为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城北小学南校)

 选择年月
<2017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让青山绿水为青春着色⊙浅谈隋唐“恐人不言,导之使谏”的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课本情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