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心怡 本报记者 康家佳
“公司每年给我3000元的股份分红,平时在厂里打工,通过金融扶贫和就业,我们家去年有15000元的收入。”近日,记者在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采访时,说起金融扶贫的5万元贷款和就业,刘传江颇有感触。
刘传江家有6口人,父母、妻子因身体原因,无劳动能力,女儿患病,儿子高中在读,全家生活一直靠老刘在上海一家家具厂打工的收入维持。2016年初,扶贫包保干部了解老刘家的情况后,精心为他家设计了户用光伏电站、养殖业补贴资金、办理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兜底等扶贫“综合套餐”,帮助他脱贫。正当老刘一家看到脱贫希望的时候,2016年6月,80多岁的父亲突然摔伤颈椎致残,老刘只能选择回家照顾家人。
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镇、村干部带着裕安盛平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到老刘家中,采用10户连户小额贷款的方式,向银行贷款50万元,投放给本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鑫隆米业公司;贷款由公司提供抵押担保,每年支付给老刘3000元股份分红,同时聘用他到公司打工,让老刘家脱了贫。
区别于贫困户直接带资入股的方式,陵波村贫困户本身不承担金融风险,而是转移到“第三方”,成了村里低保贫困户和五保贫困户能够获得小额信贷最高额度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第三方”机制,全村去年金融扶贫10户,贷款总额50万元,探索了一条转嫁贫困户风险、延长增收链条的现实途径。
苏埠镇南楼村裕南春生态园是该镇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种植大棚蔬菜600多亩,养殖种鸡5万多只,年销售近6000万元。为把金融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南楼村党总支和裕南春合作社党支部,扎实开展党建引领脱贫,创办“裕南春金融+产业+就业扶贫基地”。镇、村党员干部牵头协调农商行苏埠支行,带着贷款协议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裕南春合作社主动帮扶24户贫困户入社,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并免费提供大棚、种苗、技术、销售一整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金融+产业+就业”深度融合扶贫,确保“贷得出、有实效、实惠多”。
陈大宏是南楼村今年42户预脱贫户中的一户。老陈和妻子都因病致残,儿媳要照顾公婆和孩子,全家都指望老陈儿子打零工收入维持生活。包保干部、村书记张家亮为老陈家设计了残护、低保、光伏电站的帮扶“套餐”,还帮老陈儿子联系到外地一家服装厂工作。通过5万元的贴息贷款,老陈、裕南春合作社、农商行三方协议,一亩地的反季节温棚,一天之内全部到位。(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