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志明
自从族谱失落之后,很长时间,居住在六安的揭姓族人不知其始祖、始迁祖为何人,从何地迁徙而来,己为始祖多少世孙?揭姓往往被他人疑为中华姓氏中有无此姓,甚至被错读误写。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和文脉,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寻根认祖是中华民族的本能意识,是炎黄子孙的念祖情节。按“揭姓始祖来自江西瓦家坝”的口口相传为线索,近几年来,笔者数次到江西、广东有关市、县走访宗亲,查阅史料,探究祖源,厘清世系,终于寻到了六安揭姓之“根”。
据《史记》、苏轼之子苏过《史揭合序》、香港容斋出版社社长、潮学研究专家郭伟川先生《揭氏族谱考证》、江西作家揭光保《揭姓史话》和南昌溪东《揭氏族谱》等史料记载,揭姓出自史姓。西汉时,盱江(今江西广昌县)史焕长子史定,是汉武帝的一位护驾将军,智勇双全,作战勇猛。为防止作为藩属国的南越国反叛,汉武帝把南越国太子婴齐羁留长安“入宿卫”,名为护卫,实为人质。同时商定把汉朝的史定作为交换人质羁留南越国,任揭阳令。古揭阳地域广阔,西起今惠州,东至梅州,南接平远,包括上杭、云霄一带,北含赣南寻乌等地,地跨今闽、粤、赣,战略地位显要。史定被羁任揭阳令,实际上作为西汉王朝南平“两越”(南越与东越),统一中国的内应力量,他积极做好“内应”的各种准备。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发动统一南中国之战,史定闻汉兵至即起接应,献图挈地归汉,并捕获南越叛首,同时协助挫败东越叛乱,一举收平“两越”。汉武帝刘彻嘉其忠勇,钦封其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即以揭阳地名为姓,改史姓为揭姓,这就是揭姓的由来,揭猛为揭姓的始祖。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载,封侯70余人,以县令封侯者,只有史定一人。可见在汉武帝收平“两越”、统一中国时,史定显然立下了特殊功勋。揭姓有三个特点:一是为帝王赐姓;二是受姓时间短,距今仅有2100余年,而很多姓氏产生于四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三是为一人受姓衍生下来,后裔完全同宗同脉,始祖明确,世系清晰,而许多姓氏为一个部落同受一姓,相互原本并无血缘关系,后裔也非同一始祖。
如今,揭姓分布于赣、粤、闽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总人口40余万,其中国内约32万。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有6363个姓,按人口排序揭姓为248位。现今六安市境内揭姓人口有600余人,主要分布在金安区三十铺镇、金寨县古碑镇和叶集区三元镇。
金安区三十铺镇揭姓始迁祖及其后裔情况。揭猛的后裔多数从揭阳迁回祖居地江西广昌,后一部从广昌迁至丰城。揭猛笫43世孙揭忠于宋元祐六年由丰城迁至南昌县诏贤乡(今南昌县莲塘镇)溪东村定居。揭忠笫15世孙揭纑于明嘉靖年间加入到大移民的行列,从南昌迁至鄱阳县瓦屑坝暂居。据考证,众口相传的“江西瓦家坝”实为瓦屑坝。瓦屑坝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古渡口,周边自古砖瓦、瓷窑遍地,破损的烧制品日积月累,堆积成坝,由此得名。瓦屑坝是明初南方移民的集散中心,素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之说。斗转星移,沧桑变迁,大量移民的后代逐渐忘记了自己真实的祖居地,而把“中转站”的瓦屑坝演化成故乡的全部记忆。这就是许多移民的后裔都说自已的始迁祖来自江西瓦屑坝的缘故。揭纑在瓦屑坝暂住数月,又与族人一行8人迁至六安东乡(今金安区三十铺镇倪店村揭大庄)定居,后来其中有的外迁,有的无嗣,只有揭纑在此子孙兴旺,其为六安三十铺镇揭姓的始迁祖。揭纑的后裔今分布在三十铺镇和木厂镇境内,世系延续至始祖74世孙、始迁祖18世孙,含在外地工作的揭姓人口有200多人。
金寨县古碑镇揭姓始迁祖及其后裔情况。南昌县诏贤乡溪东村揭忠第17世孙揭用先,于明朝时亦经鄱阳县瓦屑坝迁金寨县古碑镇定居。金寨县古碑镇揭姓始迁祖与金安区三十铺镇揭姓始迁祖,均为南昌县诏贤乡揭忠的后裔。揭用先后裔今分布在金寨县古碑、槐湾、青山和花石等乡镇,世系延续至始祖72世孙、始迁祖30世孙,揭姓人口近200人。
叶集区三元镇揭姓历史迁徙和人口情况。揭猛第44世孙揭五郎于南宋绍兴13年(公元1143年)由江西广昌迁至福建连城县揭乐乡,其后裔多次迁徙,先迁安徽潜山县,再迁河南固始县,又从固始县迁叶集三元定居。今叶集区揭姓人口有200多人,世系延续至始祖75世孙,主要分布在三元镇和洪集镇境内。
现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揭氏族人在广东揭阳市成立了“揭阳先贤揭猛研究会”,会员遍及全国,纂修了全国统一的《揭氏族谱》,探究历史上揭姓的迁徙、发展、分布和先祖对国家、民族统一的贡献情况,激励当代揭氏族人同心同德为振兴中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