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5/8  
 
诗意踏春

  一 叶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说得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要是不出游,那真的成了痴人。踏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性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春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踏春,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春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趁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春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诗人观赏早春风景时的开心,以及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塘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后,宋代的踏春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廓,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春。”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春,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内却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又到一年踏春时,寻访古人踏春之乐后,何不与家人、亲友一起,体会大自然的味道,共享这人间的美景呢?

 

 选择年月
<2017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春卷碧螺心⊙这就是春天⊙最忆槐花香⊙诗意踏春⊙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