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婷

最近一直偏爱稀饭,山药粥、五谷粥、小米粥,煮一锅稀饭,几样小菜,顺口顺心,总觉得春天了,不能再像寒冬一样肆无忌惮了,是时候该给身体给心里都减减脂、瘦瘦身了。那天,偶然在超市发现了速冻的春卷,很是惊喜,看着名字就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于是立即买回家,倒油,煎炸,直至金黄酥脆,虽然颜色不甚美丽,但还算凑合,配着稀饭、泡菜,干净温和。
中国人可能向来擅长在面皮里包馅做小吃,于是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包馅小吃点心,饺子、馄饨、小笼包、菜盒、龙须酥......总觉得春卷,应该是外皮金黄,里馅有着红红的萝卜丝、青翠的菜丝、细细的姜丝,每样都带着春的气息,柔柔的心情,早晨应该配合着热热的豆浆,晚上则需一碗散发着米香的稀饭即可。
我自小生在淮河岸边,喜爱各种面食,尤其喜欢这种包着各色馅料的面点,饺子是我的心头好,一根擀面杖,一小块面,几下来来回回的擀动,一张薄薄的饺子皮就诞生了。一张皮,百样馅,春天里,把香香的芹菜和肥瘦适中的猪肉这么一拌,再浇上蛋清,肉香中带着芹菜特有的气息,仿若春天的味道,还有青菜香菇也是适合春天吃的馅料,嫩嫩的青菜配上肥美的香菇,清新爽口,怎样吃都不会腻。
说起饺子,就想起上学的时候,那时早上起来得早,要去学校上早读,家里的习惯是要在家吃了热乎乎的早饭才能出门上学去,而家里做的早饭又不可和外面花样繁多的早点相比,我自然是闹了很多脾气。于是母亲就想出了主意,因为知道我爱吃饺子,她就在闲暇时候包饺子吃,每次都故意包得很多,然后放在冰箱里冻着,早上拿出来煮给我吃。起先不是煮多了就是煮少了,后来慢慢地,我很纳闷地发现,每次吃的饺子几乎都是刚好吃饱却又不至于太撑。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缘由,原来母亲大致估算出我能吃多少个饺子后,每餐都用小塑料袋数着包好,这样父亲早起的时候煮出来就会省时间又刚好。于是,就这样,我的早餐从一小袋8个饺子到10个、12个逐渐增多,学越念越多,父母亲的白发也越来越多,而饺子却总也吃不厌。
长大以后,在外地工作,虽然仍然爱吃饺子,却因怕麻烦,总是从超市买速冻水饺了事,只是怎么都吃不出小时的那个味。觉得饺子不应该是这样,无论买哪种口味,回来吃起来都是一样味道,没什么分别。总觉得饺子,应该有着那种不厚却不至于吹弹可破的薄、软硬适中的皮,咬在嘴里有肉筋筋的存在感,里馅有着青翠的菜丝、细细的姜丝、碎碎的粉丝、金黄的鸡蛋末、或者香香的肉末,每样都带着温暖的气息,配上一小碟醋、几滴香油,或者再来上一碟酸甜脆爽的泡菜,可细细品尝,也可大快朵颐,无论怎样,都是人生一大快事。
同样喜爱的,还有韭菜馍,带有独特香气的韭菜碰上金黄的蛋酥,再加上细细的姜末、碎碎的粉丝,层层叠叠地藏在面饼中,那热腾腾的香气,真让人垂涎三尺。最爱的韭菜馍是外婆做的,从面皮的制作,到馅料的配制,直到在大锅中蒸熟,颇费工夫,依然记得,在外婆老家,狭长的小厨房里,傍晚,那炉子上大锅里不断冒出的腾腾热气中夹杂着韭菜馍的香味,还有外婆那忙碌的身影,都成为记忆中最美的一格。
有时候,不做韭菜馍的话,外婆喜欢炸韭菜盒子,馅料一样,确是另外一番滋味,月牙样的面盒子,里面是冒着腾腾热气的韭菜馅,炸得金黄酥脆的外皮,外公端坐在高脚凳,拿着长长的筷子,在炉前油锅里翻炸盒子,那严肃的表情至今记忆犹新。很多年以后,在不少地方都吃过韭菜馍、盒子,却发现,无论怎样都不如记忆中那般美味,都少了一种味道。
时光流逝,然,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