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读的孩子

  陆秀红

  去年一次培训,听主讲王老师说起一件真实的事。王老师曾去浙江杭州一带的学校考察学习,发现有一所学校书香氛围浓郁,学校有图书馆,班级有图书角,而且班级外面的走廊还有长长的图书架,学生完全生活在图书的海洋中,平时只要有读书的想法,随手就可以从走廊的架子上取下一本阅读。其中一位参观的老师产生了疑问,说这样放置图书,就不怕被偷吗?书偷了怎么办?问后这位老师有些后悔,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似乎暴露了自己心里的阴暗。但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回答让所有参观的老师始料未及,他说,书偷了好,能偷书的孩子是好孩子。这一回答,让人回味无穷。

  我听了王老师的叙述后,也深深为“能偷书的孩子是好孩子”这句话所震惊。时代不同,评价也不同了。孔乙己偷书,我们还深感其迂腐破落;吴宓偷书,我们就敬畏其勇敢求真了。偷,不单是贬义词,偷书与盗窃其他财物的行为,需要区分对待。道理很简单,偷书,说明他爱阅读,想把知识“占为己有”。现如今,孩子们生活好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足了,偷吃偷喝偷书看的事情,似乎都停留在上个世纪孩子们的纯真记忆里,以至于他们长大了回忆起来感觉青涩而不好意思。以前的孩子渴望读书,有了一本课外书那就是手中的宝贝,就连拥有一本小人书都可以让同伴对自己刮目相看,几个团在一起翻了三遍还觉得没看过瘾。还有,在课堂上,偷偷看老师口中的“闲书”,一不小心《故事大王》《西游记》《天龙八部》等被老师没收了,心疼不已。而现在,孩子有了各种样式的书,卧室的小书架满满的,却没有阅读的兴致,这也许是摆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很现实的难题。

  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社会,不是一句口号,要让人们真正静下心来,走进纸页文字中去。央视打出了很多关于阅读的品牌栏目,诸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就是因为很多人远离了书本阅读,近在眼前的读书却成为奢望。在中外阅读数据的调查比较中,中国每年人均读书本数远远落后了。在以前,看到偷书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抱以几句品德不好的批评。但是,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一定有一部分从小就干过偷书的“勾当”,后来却成为佳话。现在,偷书的孩子真的难以寻找了,所以发现了这个现象是种惊喜。与其说是偷书,不如说是偷读。因为他偷书不是为了纯粹的纸去叠纸牌上厕所,而是为了看下去;他偷的也不是十几块钱的书本,而是无价的知识和求知欲。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收藏万卷书 走好人生路——记叶集民间书籍收藏爱好者潘坤球⊙文化视界⊙其乐无穷的门票收藏⊙文化短波⊙没有岁月可回头⊙偷读的孩子⊙⊙关于读书的古诗⊙《罗兰小语》一缕阳光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