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

  陈志刚

  退休这几年,每逢清明节、教师节,我都怀念教过我的已故老师。其中李培友老师,我一直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他原是霍邱城关初中的教师,1963年秋季任我们初三(1)班的班主任(兼教语文)。

  李老师那时不到30岁,却有丰富的人生经历。1950年他参军时年仅16岁,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在部队扫盲后,1954年考上安徽工农速成中学,经过3年半学习,又一鼓作气考上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他通过刻苦学习,从放牛娃成长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学教师。

  在李老师当我们班主任之前,同学们就知道他是个严厉的老师。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用严肃的眼神,不停地扫视着学生,同学们都有点怕他。他讲课生动有趣,只要涉及某个典故,就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学生都爱听他的课。他关心学生冷暖,天气变化时就提醒大家增减衣服。记得有一次气温突然下降,他发现有几个住校生衣着单薄,就“命令”他们立即跑步到寝室添加衣服。因此,同学们感到李老师的严厉充满着父兄般的温暖,有话都愿意跟他讲。

  为了迎接升高中的考试,李老师给我们强化作文训练。他要求写作文一定要认真打草稿,而且草稿随作文一起交。他的这个要求,不少同学感到很不习惯。没几天,李老师在课堂上严厉地批评了那些没交草稿的同学,并罚他们重写。此时教室里雀无声,李老师拿着一张草稿纸,朝着大家扬了一下说:“你们看看,这是陈志刚的草稿……。”我听李老师提到我的名字,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我的字写得很难看,草稿改得一塌糊涂,准备吃批评。没想到李老师说:“陈志刚的草稿改了十来处,打草稿就要这样。”接着,李老师针对同学们打草稿存在的问题,仔细地教我们怎样列提纲,怎样修改草稿,大家听后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我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了。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不但要多读书,还要背几十篇范文在脑子里。背书枯燥乏味,是同学们感到头疼的事,有时一篇短文三四个早自习都背不掉。他教我们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即朗读加默读加默写。默读可以加深记忆,默写能够巩固记忆。如此反复十几遍,几百字的短文一个早自习就背得了。初三第二学期我们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头脑迟钝的我,仅用一个早自习就背掉全文,当时真是“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20年后我上“函大”,就是用李老师教的这个方法,使我的学习轻松了不少。

  作为班主任,李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班有个住校生腿摔坏了,几个同学天天背他往返教室、寝室,还帮他打饭、洗衣服。当时全国都在学雷锋,李老师认为这几个同学的行为,就是学雷锋见行动。他不但在我们初三(1)班多次表扬这几位同学,而且汇报到校领导那里,建议在全校表彰。就在此时,我们班有位爱开玩笑的同学,上晚自习时在教室门头上放了一把扫帚,差点砸了推门进教室的老师。事情反映到李老师那里,他把这个恶作剧的学生严肃地批评一顿。李老师就这件事教育我们,拿别人开心取乐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做事就要做好事,好的品德思想都是从小养成的。他还在黑板写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4个大字,叫我们写在本子上牢记在心。

  我参加工作后,经常见到李老师。叙话中得知,李老师同我一样,对教过他的老师也很感激、怀念。他最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启蒙老师——本连的文化教员,这位战友后来牺牲在朝鲜前线。李老师参军不久,部队掀起战士扫盲的热潮,每个连配备一名文化教员,文盲战士人手一本《战士识字课本》。李老师深情地回忆道:“我的这位战友教学非常认真负责,方法也很好。他先教我们学习国语注音字母,要求我们每个字母读、写一百遍。我用树枝在地上写,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写,饭前用筷子在碗里写……这样我很快就学会了注音字母。由于掌握了注音字母,我学写生字就容易多了。1952年我们部队入朝作战前,上级来我们营检查扫盲工作,我的听写、造句都得到领导表扬。不久我调到团里给首长当警卫员,团机关的干部都是我的老师。1953年回国后,我不但能读书看报,还能写文章。当时安徽工农速成中学在部队招生,我以比较好的成绩考上速中,首长奖励我一支‘关勒铭’牌金笔,这支笔一直伴我到大学毕业。”

  李老师在谈到他大学生活时,也很感激他的大学老师,“我刚到合师院时,《古代汉语》这门课学得很吃力。教古汉语的老师安慰我不要急,他给我开小灶,给我讲解古汉语语法,要求我通读《古文观止》,背诵其中的重点文章。我稍微有点进步,老师就鼓励我、肯定我。就这样,我在很多老师的关心教育下,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1994年李老师退休,2009年病逝。他当教师的时候,不但教我们如何学习求知,还教我们如何做事做人,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人说师恩难报,唐诗《游子吟》说得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忆恩师⊙防“未富先老” 强老年教育⊙印质明:银幕上的侦察员⊙每日吃枣不显老六种吃法最滋补⊙适合老年人的烹饪技巧⊙癌痛规范化治疗基层行培训⊙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常事如何给孩子补血⊙未必是坏事⊙身体好不好 自检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