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桑宏
3月16日,金寨县关庙乡胭脂村,贫困户张传林在村里的能人朱超创办的金寨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熟练地进行灵芝破壁。过去张传林一直在从事隧道施工,常年劳作的他落下一身病,不仅有严重的风湿,还患有骨质增生。“去年年底,我听说村里的企业在招人,就到了这里,没想到工资还挺高,一个月下来也能挣3000多元,不比城里差多少!”张传林乐呵呵地说,他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
“这些年农村的用工成本上涨得厉害,我刚建厂时,每月1800元就能招到人,现在一天少了80元根本请不动人!”朱超从2009起开始经营这家“乡土企业”,主营业务是灵芝孢子粉生产加工。农村用工成本的上升,意味着他要多掏钱来为工人开工资,但灵芝孢子粉的市场行情却是起伏不定的,企业利润时多时少,作为企业经营者,近年来他明显感到经营压力加大了。
喜:农村用工成本上升,村民就近就业促脱贫
“现在厂子稳定用工有11人,工资按月结,有时还招一些零工,工资按天结,每天100元左右。”朱超说,在厂里的固定工人中,有7人是贫困户,去年一年,他算了一下,一共给工人开了20多万元的工资。
胭脂村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和美丽的景色,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却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村。村书记丁保国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在家只能种种庄稼勉强“糊口”。眼下,朱超的公司虽然用工数量有限,但对这些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而言,多了一个就近谋生脱贫的“新饭碗”。
沙河乡与关庙乡接壤,是“灵芝之乡”,乡里有一家专门从事灵芝等食用菌制种、栽培、加工、销售的公司——安徽省活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也是远近闻名的“用工大户”,用工旺季时每天需求量多达400人,这些“上班族”全部是周边的村民。
该公司总经理李文海告诉记者,在他们公司工人分两种,一种是常年上班的固定工人,这些人拿年薪和盈利分红,保底年薪是4万元;另一种是临时工,工钱按天结算。“去年我们这里的年薪最高的拿到了6万多元,少的像做临时工的村民差不多也有2万多元收入”。
“家门口有企业,为无法外出的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在关庙乡乡长李才军看来,在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关口,农村务工收入提高也是一件好事,有助于贫困户快速脱贫和持续增收。他说,正因为如此,今年该乡在推动产业脱贫的同时,也在加大就业脱贫力度,希望为村民特别是贫困劳动力提供就近的稳定就业岗位。
忧:农村用工成本上升,加大乡土企业经营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眼下这些“乡土企业”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提供的多是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岗位。工钱的标准为每天80元-120元左右。
拿李文海的活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说,他们平时招收的临时工基本是做灵芝种植、采收一类的活计,干活的很多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工钱是男工每天120元,女工每天100元。而李文海回忆,在2009年前后,当地临时工的工资标准是男工每天80元,女工每天60元。
寰珑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关庙乡街道有一个生产车间,招收了60多名缝纫女工,大都是附近的陪读家长。因为她们的主业是照顾上学的孩子,上班时间比较自由,所以收入相比较并不高,每月只能达到2000元左右,折合每天约七八十元。但据车间文员洪敬春介绍,在2011年前后,工人月收入也只有1000元左右。
李文海说,去年他们公司销售收入是2000多万元,而工人工资开支就达到1000多万元,等于占到销售收入的50%,“我们现在的基地规模达到了500亩,常年用工数量居高不下,如果农村工资水平持续上涨的话,对我们企业来说,直接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用工成本上升是明显的,但我们的盈利却是无法预期的,因为产品价格行情如何,在产品上市前都是未知数。而工人工资是产品上市前就需要投入的成本,不能说今年产品价格不好,就把工人工资降下去。”虽然用工仅有10余人,但朱超表示,用工成本上升也让他感到经营压力的加大。
据了解,眼下农村还有更高薪的岗位,像在乡村建筑工地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或者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每天工钱可达到300元以上。
农村用工成本不断上涨,乡土企业如何应对?
“想招到人来干活,就得照着市场行情开工钱。”李文海说,作为企业经营者需要承担用工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但并不能通过降低工资来化解压力,一方面工资水平是市场决定,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履行社会担当。
面对农村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李文海告诉记者,实际上近年来他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升级”企业化解压力。
2013年,通过改进灵芝的栽培方法,改变了灵芝基地5年轮作的种植模式,此举极大地节约了过去大棚需要年年搬移带来的人力成本。随后,又改进孢子粉的收集方法,提高了产量与品质。去年,他又试行了“农光互补”,大棚上面架设太阳能发电板,将灵芝种植和光伏发电相结合。“这些新办法都用上后,算起来提升效益达到30%左右。”
同样,朱超也有新办法,除了从产品品质下功夫,以及加大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外,他还改进了计薪办法,实行计时工资与固定工资相结合。“对不好计算工作量的岗位,实行固定工资,每月2400元,像灵芝破壁这样的重要岗位采取计时工资,白班110元,晚班150元。”朱超说,这样的办法在确保不降低工人工资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及工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