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撬动 社会扶贫助力——叶集区综合施策精准扶贫
台德锐 朱定勇
日前,家住叶集城区的退休教师台老师一家,花了一百多元在该区平岗街道尧岭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认领了一棵桃树。认领后这棵桃树平时由贫困户管理,果实是台老师一家的。这种助力贫困户脱贫的模式是该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种创新。
帮助贫困户提升“造血”能力,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实施产业扶贫是根本途径。如何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平岗街道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方面有自己的局限性——缺资金、缺技术、缺信心,贫困户要发展产业,最好的方式是由大户带动,为此,平岗街道建立了一种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扶贫项目(资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培训、管理经验、营销模式)+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发展模式,并在和平、尧岭两个贫困村进行了实践。
2016年平岗街道在和平村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和平村投资入股产业扶贫基地”,该基地采用“政府金融扶贫项目(每户贫困户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培训、管理经验、营销模式)+贫困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发展模式。政府给每户贫困户提供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用于发展产业,贫困户将5万元贷款投入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每位投资入股的贫困户提供一亩梨树(合作社确保每亩梨树不少于100棵,贫困户每年收入不低于4000元),交由贫困户自主经营,并为贫困户提供梨树种植技术代工培训、创业培训等从生产到销售一站式管理服务。“和平村投资入股产业扶贫基地”总占地11亩,政府帮助贷款55万元,有11户贫困户参与创业,每户每年保底收入4000元,将直接带动42人实现脱贫。
2017年初,政府牵线搭桥,利用尧岭村现有鲜桃产业,让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带着扶贫项目(产业直达工程,每户5000元),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技术培训和管理费用。贫困户在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后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桃树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规定建立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每户半亩桃树,不少于30棵),为贫困户提供桃树种植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从生产到销售一站式管理服务,并确保贫困户每年收入不低于2000元,合约期限为3年。尧岭村第一个产业扶贫基地已经建成,占地12亩,投入资金12万元,有24户贫困户参与创业,预计将带动78人实现脱贫。这样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的技术问题。
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机会,让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增加收入。参与扶贫的合作社在用工方面优先使用贫困户,并根据贫困户的身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华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残疾人和年龄较大的贫困户提供修枝、护园、锄草等相对轻便的工作岗位,目前稳定在园区就业的贫困户共有18户22人,其中残疾人2人,超过60周岁的老人有11人,年人均实现工资收益4700元。目前,平岗境内的45个合作社、55个家庭农场帮助了500多个贫困户就业。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户发展动力,增强贫困户发展信心。为实现产业扶贫政策的最大效益,帮助投入“产业扶贫基地”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平岗街道办事处在举办“叶集区第二届桃花·梨花艺术节”活动之际,向社会发起了“众筹约桃,扶贫济困”、“与梨相约,扶贫济困”等社会众筹认领活动,帮助贫困户预售产品,倒逼贫困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节日期间,游客在游园时可顺便认领梨树、桃树,每棵梨树88元(每棵梨树可挂果40斤梨子),每棵桃树138元(每棵桃树可挂果50斤桃子),果实全部归认领人所有,贫困户帮助管理(不打农药),认领人既可在果实丰收时亲自采摘,也可委托贫困户采摘邮寄,十分便捷。社会扶贫效果较好,游客纷纷前来认领桃树、梨树,相比传统销售模式,每户可额外增收3000-5000元,增强了贫困户的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