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业胜
青岩,是贵阳花溪区的文化古镇。安然、坦然、泰然,如仲春正午阳光一般的文化笑容。有幸一睹古镇“颜值”,实之不虚此行。
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容貌独特,立于山之阳,起于岙之口。山居一色,深秀悠悠,恍若置身《山路十八弯》土家人金银寨的仙境。诗也,画也!
季秋的一个上午,文友一行,站在花溪区一处山坡上鸟瞰,崇山峻岭间,依山就势,错错落落的一座古镇。在满眼的苍翠中,露出若隐若现的周遭城墙轮廊,寂静而又生动。这色彩仿若一幅青绢封面,让人脑海里翻出元代黄公望,划时代意义的《富春山居图》来。
青岩的画,富有高原上的民族特质。画的轮廊就是三块,民居、古巷、文采。三块轮廊,三块腹肌。每一块肌腱,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肌肤,都是一整条弯来直去、直去弯来的风景线。
举目仰望青岩古民居,背倚山腹,重重叠叠,回归“山野”,一如生长在三面山坡上。建筑重檐悬山式风格,设计腰门,画梁雕窗,采光通风,人天合一,呈现梯度、错落画面之美。春夏秋冬,无论山外风向如何,只有一个山口涌来的熏风,轻抚人家。漫步其间,温暖柔和。
在绿色的大背景下,错落地勾画出一道道的直线、斜线与弧线。托着这些线条的,是青色的屋面、青色的墙面。线与面勾出的轮廓挤挤挨挨,在高原的薄雾与炊烟里,在周边喀斯特地貌的映衬下,那样微弱又那样稠密,有着触手可及的凉和暖。这些轮廊看上去,又有些动与静的样子,就像这里众多的高原竹,枝枝杈杈,自然伸展,连成一片,分不清边界,也看不出始终。它寄居在山腰庞大躯体内,有一种朴素而旁者莫能与之争美的意境。飞在天空的山雀与林鸟,像是钻进这画面去的样子,仿佛都带了一颗诚心,叽叽喳喳地盘旋在屋顶与烟岚之间,表达着亲与近。于是,便有一种感动在心中滋生和蔓延。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地,这依山而建的民居,如缱绻缠绵的“恋人”,院楼相接,紧凑精致。台阶旁,转角处,间或一丛古树,一片花丛,一簇石雕,一截不长的石墙,一点一滴都被细心呵护着。“三场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的建筑形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各自寻求着布局的别致。门、窗、梁、架、斗、拱、柱、檐上,传统工艺的雕刻图案,所蕴涵着的对美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礼义的重视、对天人合一的认识,都历历在目。
相对独立的老房子,依旧安住着各自的主人,过着各样的生活,一如木窗上各式各样的窗棂。一扇扇曾经反映着主人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大门,依旧进出今天的憧憬和明天的希望。
青岩古巷有三条纵的、三条横的,长好几里。细分下去,每个组团、每个单元,又有窄巷、细巷、一人巷,相通相连,像是若干把梭子连着几十根锦线,织呀,织呀,云一根、霞一根、虹一根,风一梭、雨一梭、光一梭,一块块硕大的锦缎就织成了……
古巷上生长的青色石墙、石窗、石瓦、石院的民居。民居上横斜的青色物件,物件上高挑出青色的配饰,都成了团团的青墨,在宣纸上洇润、浸染。不说别的,就说一道道光,把光亮的石板巷釉得锃亮锃亮的;一道道雨,把石板巷洗得沟沟壑壑的;一阵阵风,把石板巷吹得冷凝沧桑的,还有一缕缕美食香味,把石板巷氤氲得温温暖暖的。
走进一人巷、二人巷。巷景宁静得似乎只有时光了,时光静静的模样,时光呼吸的模样,我们都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居家老人们笑容可掬,三人一坐,五人一围,脸上堆满殷实的惬意,内心似存聊不尽的人生欢乐。生活场景与幽巷、石板柔在一起,以一线天光的表情灿烂着。高高的天光总是笑眯眯的,眯成一条缝。漏到小巷深处,更是清清亮亮的,照得见清晰的人身。微风一吹,那影子如在水光中掀起涟漪,丝丝洇散,摇曳飘舞,仿若时光细细的呼吸。
在赵家书院,这座两进四合院歇山式建筑风格,古木浓荫,修竹叠翠,山光秀色。身临其境,有岳麓山岳麓书院韵味。抗战时期,书院为浙大西迁教学点之一,苏步青教授携家人到此授课讲学。来到书院,在朝门上书有“琴鹤谱志,论语传家”的沧桑楹联一副。沉悟简洁联文,尽显赵家人读书、传家、励志的宏愿。细细品味,这前后四合院,时光就变成了两个大大的升子,装满光亮,如瀑倾泻,跌落庭院,照亮青岩人琅琅书声。有风的时候,风跌落进来;有云的时候,云跌落进来;有月的时候,月跌落进来。云雀、画眉、燕子也常常好奇地跌落进来。这样的书院,赵家不是唯一。一个三万多人的青岩镇,居然有三座书院,一个个书院,染起一镇书香。
如果说书院的时光是书卷的,那城楼、城墙、牌坊、寺庙、教堂的时光则深邃厚重。
青岩城楼,有东西南北四座,气势恢弘,巍然挺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尤如镇上的四位迎宾司仪,把东西南北的游人,迎进门,送出镇。分布在古镇必经路口的几座牌坊,大体呈八卦形,为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石牌坊,大气沧桑,文气十足。石牌坊大多为历史上世家名门、百岁寿星贤人,为弘扬孝敬文化所立,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青岩的层叠文化与繁荣昌盛。不少人文变成历史留了下来,历史又变成人文风景留了下来,人文风景又变成财富留了下来。青岩已入戏,有《长征》、《小城大爱》、《徐霞客》等,近20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最具时代光彩的是当地匠意哲思,继往开来的导游匠、书匠、金匠、银匠、石匠、木匠等传世良工,匠心禀赋,务本修德,本立道生,鎔心铸艺——做百年艺术,百年品牌,百年老店,百年产业。这里的城楼、书院、民居、深巷、寺庙、牌坊、教堂都一页页地翻过去,一页页地翻过来,成为青岩亘古不变的美、万古长青的景。一个地方的人文,就是一个地方的大地,越久越深厚,越久越肥沃。一个地方的传承,就是一个地方的天空,越久越广阔,越久越高远。没有了人文,就没有了根,没有了传承,就没有了活水。
那些从人文的风景里走出来的青岩人,就像是从《论语》道德之都,走出来的好诗句,有德、有道、有雅、有韵、有志、有情。厚重的历史赋予了他们厚重的人文,厚重的人文又锻造了他们厚重的品质。从历史走来,商贾云集的南来北往,造就了他们宽广包容、热情好客和质朴善良;从人文走来,民殷物阜的古镇辉煌,使他们拥有的不仅是自重、自尊,还有底气、豪气和乐观、淡定。他们如此安逸、知足,是因为他们知足的脚下,这片土地有足够的吸引力、向心力和爆发力。
美哉青岩,有文,有梦,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