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消费体检报告”出炉交通工具类投诉跃居榜首
本报讯(记者 杨子)3月14日,市12315投诉举报中心和市消费者协会发布《2016年度消费维权信息报告》,公布了2016年我市消费维权情况。从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投诉量来看,2016年全年,市工商质监局12315受理各类业务共计7332件,全年受理量同比2015年增长1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5.4万元。12365受理各类业务共计154件。全市各级消协(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投诉566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6.42万元。
受小排量轿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2016年,我市家用汽车销量明显增加,投诉量也随之上升,轿车质量问题及售后问题、售后维修不及时或不彻底、强制购买车险或收取保险押金检测费等问题层出不穷。去年一年,“交通工具类”投诉一跃成为商品消费投诉首位,与“日用百货类”和“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一起,占据了全年商品类投诉的五成以上。而家用电器类投诉基本与往年持平,仍然是消费投诉的热点之一。经销商不按约定时间送货、电器送货上门后,短时间出现故障,经营者以人为原因为由拒绝处理,超过质保期的电器,出现故障后,厂家以停产或无配件为由拒绝给予消费者自费维修等纠纷还时有发生。
2016年,全市商品房买卖引发的投诉也大幅增加。由于商品房是特殊商品,开发商往往采取预售的方式销售。消费者在与商品房经营者签订房屋认购协议时,大多开发商提供的合同约定内容较为简单,购房者尚不能全面了解交易条件。此外销售人员“许诺”情况有时也并没有写入认购协议,如:贷款首付比例、房屋公摊面积、位置结构、交房时间、违约责任等等,当购房人在与开发商签订房屋买卖正式合同时遇有分歧,往往会使购房人陷入困境,也会给投诉处理带来难度。
打着举办讲座的名义,不断给参与健康讲座的老年人送礼物,最后再推销一堆三无保健品,骗取老人钱财,这种骗局已经屡见不鲜。保健品推销也成为2016年消费投诉的一个新热点。老年消费群体有一定经济基础,对身体健康、享受完美晚年生活又有很高的期待,很容易被不良商家花样繁多的保健品概念、功效所迷惑,最终上当受骗。一些保健品经营者打着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旗号,或假借政府、公益组织的名义,或以赠品为诱惑,吸引老年人现场听课,有的甚至宣称免费试用或先交钱后返还,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和推销保健品。老年消费者购买后发现上当受骗,要求退货遭到拒绝或拖延。还有一些老年人通过电视或广播节目购买的保健品,货到付款后发现受骗或效果不好,要求退货,找不到经销商或被经销商以快递费为由扣款。
另外,随着微商的兴起,微信购物类投诉在去年也有所增加。消费者一般通过微信朋友圈好友购买商品,并通过银行转账或微信转账成功付款后,对方不发货且把消费者“拉黑”,或是商品质量、数量等不符合约定,因消费者无法联系到真实的卖家,造成经济损失。当前微信购物方式,大多通过微信朋友圈以好友私信的方式进行交易,属于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易,并不适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和规范。目前针对网络购物方面的监管法规,主要是针对淘宝、京东等正规的电商平台,像微信朋友圈交易这样依靠社交工具的经营方式的监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此外,“朋友圈”交易一般消费者只有微信卖家的微信号、银行账号,并无卖家真实的名称、地址和有效的联系方式,消保委维权也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