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珊珊
3月9日上午8时,市二院骨二科病房像往常一样进入繁忙时刻,主任丁少成带着当班的医生们开始一个个病房查看住院患者的情况。“今天感觉怎么样”、“来,抬腿,伸展”、“不要太紧张,适当舒缓一下情绪”……对于患者的情况,他了如指掌——13床的刘先生,病情危重,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19床的余大爷今年69岁,是骨科的老病号,老人话特别多,也是医护人员特别留心关照的患者……“尽可能和患者交流沟通,你就会记住他。很多时候,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贴心的动作,这些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丁少成说道。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骨科处理的无外乎接骨疗伤。然而对于丁少成来说,做得更多的是关节置换等“精细活”。人工髋关节翻修、复杂人工膝关节置换等都是他的“绝活”,除此之外,对于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胸腰椎骨折及四肢骨折创伤的规范治疗上更是不含糊。
“人体全身600多块肌肉、206块骨头,这些骨科医生都要清楚;对指挥人体的系统、神经、血管,相对应的各种技术,也都要掌握。每一次手术都是在做一件艺术品,每个细节功夫都要做足,细微的一举一动直接关乎患者身体正常功能的恢复与否。”丁少成告诉记者,骨科手术中,病人200、300斤的也有,有的病人腿比腰围还粗,手术时也经常要用到电钻、铁锤、拉钩、骨锉、电锯等,手术器械厚重不说,术中操作也是高强度的,敲、锯、钻、磨、推、拉……说到这里,他笑称,骨科医生除了技术上的精细外,身板也要强,要扛得起大腿,挺得起身胚,锯得了长骨,摇得动手钻。
手术好不好,病人最有发言权。采访当天,来复诊的苏先生对丁少成竖起了大拇指。苏先生今年72岁,因胫骨平台骨折导致僵直膝20年。之前在苏州、合肥等医院就诊过,因为难度大、风险高,很多医院不愿手术,最终,还是来到市二院求助。综合患者病情,丁少成为其制定了细致的手术方案,并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好了应对预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苏先生还特别提到,治疗期间,丁少成还细心教给他不少骨科保健常识。“丁主任是站在我们病人角度的,找他看病,你绝对可以放心!”
“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你会当好一名医生。”25年来,坚守着这一朴实的信念,丁少成身体力行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先后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连续应邀在全省骨科年会上作学术报告,此外,还有省骨科医师协会委员、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代谢疾病分会委员、省脊柱微创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面对成绩和荣誉,丁少成却十分淡然,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每天按时上门诊,在手术台上常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尽量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