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经纪人夏玲慧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业务不熟,他们经常要在外跑单,接的活少,今年该项目运营已经慢慢进入正轨,目前接的单就够他们忙活半年。前两天他们还在网上洽谈了一个黄山那边做圣诞树的订单,还有一个做羽毛球拍的订单。她预计,照这样的态势发展,贫困户正常上班的话一年两万元收入不成问题。
资金变股金 贫民成股民
“入股两个月不到,就提前拿到了2000多元的分红,而且以后长期都能拿到固定的分红。”吴福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年,他过得舒坦极了。吴福来回忆,去年腊月二十七还在犯愁怎么过年,当天下午德昌公司的第一笔分红到账,隔天他就上街打年货去了。
吴福来是舒城县河棚镇占冲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近60岁了,精神一直不大好,重活也干不了,家中还有一个高龄患病老母亲。
据吴福来介绍,去年12月,当地乡镇干部上门做工作,让他去办理扶贫贷款,当时想着“一无收入二无资产,难道拿着家里最值钱的老式电视机去抵押”,没想到隔天企业老板也上门了,说给他做担保,不需要任何投入,也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就能稳稳当当地赚钱。
吴福来觉得他是被“馅饼”砸中了,反正政府和企业都给我们承诺了,白纸黑字,“咱签了”,按照合同是一年后兑现分红的,但是因为吴福来家的特殊情况,企业特意在年前把分红送到他手中。
据河棚镇书记许克胜介绍,在河棚4个贫困村,2896户贫困户,8785贫困人口中,有半数的致贫原因是因残因病,基本丧失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这些也是深度贫困人员,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
像吴福来这样的贫困人口,如果全靠财政兜底,这是一个大包袱,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该镇对此有探索,他们采取“以企带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每个贫困户将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企业,贷款由企业作担保,贫困户不承担任何风险,贫困户名单由镇政府提供,企业进行认领,每年企业给予贫困户分红,分红资金不低于贷款利息。
“我们选择的都是有发展前景、有资金需求、信用良好的企业、合作社。”许克胜说。位于该镇境内的德昌苗木是第一家试点企业,德昌的负责人詹昌炳回忆签合同当天的场景,贫困户将信将疑,他当场在合同上手写了一条补充条款“此笔贷款到期由甲方归还,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2016年12月,第一批共有20户贫困户贷款入股德昌苗木公司。春节前夕,该公司提前将2175元的红利打卡到位。
尝到了甜头,企业和贫困户都跃跃欲试。今年2月24日,第二批80户贫困户400万元的贷款业已入股德昌苗木。现在又有两家龙头企业提出意向,目前正在办理申请手续。“不掏一分钱就可以分红。”许克胜说,很多贫困户形象的称“天上掉馅饼”,其实他们是用活“政策眼”。县里有政策,对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贷款。但实际上这项政策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据统计,该县目前授信额度2.38亿元,实际发放只有1058万元。
5万元的扶贫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只是“输血”,而扶贫需要“造血”。许克胜说,让贫困户挂靠企业,让资金变成股金、资产变为股本,把分散的扶贫专项贷款集聚起来,既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又带动脱贫,实现双受益,这是该镇在精准扶贫中下的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