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伴夕阳——记“民歌手”吴业英

  程度厚

  在草长莺飞的三月一天上午,暖意融融。笔者随着叶集区姚李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对该镇大顾店街道、当地小有名气的“民歌手”吴业英进行一次造访。当我们来到吴业英家时,目睹已经古稀之年的她,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正在麻利地忙家务。当她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用一首“日头渐渐往西飘,小乖姐行人打晚早,俺问乖姐什么活,棉花没锄秧没薅,芝麻没打头交苗。”作为开场白。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历经沧桑岁月的磨砺,79岁的吴业英老人,由当年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及当地有名的民歌女,至今已是到古稀之年,满脸皱纹见证岁月的印痕。她会唱200余首民歌,至今对于歌词仍然记忆犹新。虽然有些气息不足,但对于民歌里的歌词、声调、音准等,都把握的很好。多年来,夏天晚上乘凉,吴业英老人山歌一唱,就吸引了不少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唱到动情处,人们笑得前俯后仰,高兴得合不拢嘴,既为人们带来快乐,又消除炎热与疲劳。

  据吴业英老人讲述,她自幼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在家跟着大人们一块干活。那年代,不论薅秧苗、插秧、除草、使牛等农家活,都唱山歌来振奋精神,缓解体力劳累。大人们唱歌,吴业英就把歌词牢记在大脑里,融化在心里。虽然不懂得歌词里面的意思,但也时不时模仿大人们唱腔,随着唱起来。晚上回家干活累了,她急忙帮助家人忙完家务事,就躺在床上逐句逐段地反复练唱,直到唱的像模像样为止。由于那时的吴业英年少,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对于大人们白天做活田里唱的山歌,她一学就会,被称为当时的“小歌女”。吴业英还曾经参加大队举行的民歌比赛,在众多选手中,吴业英以“优秀民歌手”脱颖而出,令众人刮目相看。

  姚李镇大顾店与金寨县毗邻,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既有山里人的习俗,又有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它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山歌都是劳动人民在平时生活中点滴经验积累起来的,它无需修饰,无需华丽的辞藻,大部分是精炼劳动人民生活中的精髓。创作时围绕当时社会背景、当地环境、当地民风民俗等创作的,是劳动人民发至肺腑的声音,是他们自己的歌,歌词原汁原味,既有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精华,又有鲜活生动生活积淀,唱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在采访中,如吴业英现场唱的一首“小乖姐门前一棵柳,手扶柳丫望郎走,亲娘问俺望什么,俺望柳树咋发头,真心实意望郎走”等,一首首民歌入耳入心,唱得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

  吴业英为了不让她所唱的民歌失传,近几年来,她利用中午和晚上孙女放学时间,找来了笔和纸,她一边唱,一边让孙女记下来。吴业英怕有些不雅观的民歌,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于是,她就专门唱一些雅俗共赏的民歌。眼下,孙女已经根据奶奶所唱的歌词,记录了近百首。看到孩子工工整整地、一字不漏地记录了她唱的歌词,吴业英心里感到极大的满足和欣慰。

  民歌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心灵中绽放的娇艳花朵,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作为该镇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人吴业英,希望她老人家伴着夕阳越唱越年轻。日前,吴业英的多首民歌,已被镇文化部门记录收藏,有许多首民歌被录音保存,将作为非遗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一球一诗一春天——李先锋先生的退休生活⊙民歌伴夕阳——记“民歌手”吴业英⊙图片新闻⊙霍邱多乡镇开通数字农家书屋⊙红石谷景区将成全国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漫水河荣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家世是教化之源——读《家世》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