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姐”的十年公益路

  本报记者 鲁艳艳 桑宏

  “我是山区的孩子,也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我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希望工程,去做公益事业,不负家乡人对我的信任。”今年33岁的周玉梅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近10年。她言语柔和、笑容可掬,是山区贫困学子们爱戴的“梅姐姐”,她把爱和希望撒播给山区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快乐成长。

  “打工妹”变身“爱心大使”

  80后的周玉梅是金寨县花石乡人,也是希望工程第一批救助的贫困学生。1997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救助对象,上初中的周玉梅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捐款——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的爱心人士给她寄了500元钱,鼓励她好好学习。“我当时回了信,说长大以后赚了钱肯定报答他。”对方的回信出乎她意料:“不需要回报,只希望以后有能力了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从此,这个陌生人的话语,就像一枚深深的烙印印在了她的心里。

  因家庭贫困,周玉梅18岁那年放弃了高考,来到上海找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工地搬砖、搬瓦片,还有提泥浆,并给自己攒够了工作中介费300元。凭着山里人特有的执着、奉献、勤劳和质朴,一个地道的山村女孩,逐渐被大都市所接纳,周玉梅先后在上海多家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成功,她希望家乡的孩子不要再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梦想。

  2008年,一次偶然的聊天,让这个打工妹点燃了心中的梦想。那时,每天下班后,周玉梅都会在花石中学的校友QQ群里闲聊。一次,她和大家说起家乡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上不起学的话题,有同学说:“中国那么多人,一人少花10元钱,加起来可以帮多少孩子上学呀。”“这句话启发了我。”周玉梅说,当时她就提出让群里同学捐款的想法。这次成功的爱心助学活动坚定了周玉梅的信心。此后,周玉梅在网上发表《爱心倡议书》,号召网友一起献爱心。随着爱心人士不断地增加,她专门回到老家,走访条件差的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他们的信息搜集起来,发给爱心人士。同时,她担任了金寨论坛公益版版主,利用这个平台发动更多老乡参与助学活动。在她的动员下,全国各地的爱心团队纷纷涌入金寨县山区……

  做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与周玉梅的交流中,她分享最多的是助人为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感动。“做公益,对我来说是一种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在看着很多孩子因为得到帮助而改变、成长,我自己也是在不断进步,这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周玉梅感慨地说道,“山区的孩子普遍很懂事,也很懂得感恩,每当过年过节,自己总会收到孩子们发来的祝福短信,最让人高兴的是孩子们总会把自己的好成绩拿出来分享。去年,一位来自金寨县槐树湾乡的受助学生参加了高考,考出了630分的好成绩,得知分数后,他立即和我联系。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7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孙云飞调研淠河规划发展和产业扶贫工作⊙王胜赴舒城开展工作调研⊙王启敏率省政协调研组来我市开展委员履职调研⊙“梅姐姐”的十年公益路⊙“书”送温暖 成就梦想⊙全市去年减少贫困人口11.5万人出列贫困村25个⊙我市“两化”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1至2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35.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