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龙 王兴远 本报记者 鲁艳艳
初春的霍邱县岔路镇,处处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田野里,一片白色的拱棚,白亮白亮的,一个接着一个,十分惹眼,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有一群忙碌的身影:有的打桩,有的系绳,有的撑棚,有的清沟沥水……
“我们今年种240亩8424优良西瓜……”正在岔路村里忙碌的土地流转大户龚言银停下手中的活,抹着脸上汗,在枯草上擦着鞋子上的泥浆,高兴地告诉记者。35岁的龚言银是新店镇人,棕色的脸庞,精明中带着憨厚。原来在上海崇明区帮助当地的一位老板种西瓜,头脑灵活,勤劳能干的他,很快掌握了这项种植技术。前不久,为了孩子上学,他便带着技术返乡创业,通过多方介绍,他与几位种瓜的老乡在岔路村流转承包了240亩土地,专门种植这种优良西瓜。
随着瓜农撑开大棚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走进雾气腾腾的大棚,里边竟是一个精巧别致的小拱棚,随手揭开小棚一角,一行行张着叶瓣、吐着绿芽的瓜苗,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伸出胖胖的脑袋向人招手。“每亩流转费用1000元,那收入能有多少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龚言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大棚西瓜每年可产4茬瓜,每亩投入成本5000元左右,毛收入10000元左右,去掉成本,每亩纯收入5000元左右。我与爱人还请了几个帮手,一年也只能种20亩,收入8到10万元。” 龚言银说:“回家种西瓜,主要是家乡的土地成本偏低,劳动力也容易找,也是为孩子上学方便。” “什么样的瓜是好瓜?你种的西瓜有什么与众不同?好销售吗?”听了记者的疑问。龚言银介绍说,种西瓜产好瓜,除了要有优良品种外,还要有好的土壤,需要选择土壤肥沃,富含丰富的人体所需元素,人称青沙玉地,但再好的土壤,也只能种一茬,第二茬就不行了,要换地方,不然瓜质大减;好瓜一般成熟时七八斤左右,5月份上市,瓜圆、甘甜可口,为了保证瓜的质量,一般不施化肥、农药,瓜成熟后,主要销售合肥,若产量大,还可销往南京、上海、浙江等地超市。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若按每5亩种瓜需要临时聘用一位村民做帮手,那么240亩西瓜需要聘用50位村民,按每位村民年收入1万元,可增加50万元收入。龚言银告诉记者,他打算下一步成立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千亩以上,吸引更多的农户种植西瓜,增产增收,带动更多的乡邻走上富裕之路。
据岔路镇党委书记杨军章介绍,近年来,当地积极支持、鼓励土地进行流转,通过科学谋划,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大棚瓜果蔬菜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全镇流转土地两万多亩,种植大户100亩以上的达52户,其中大棚蔬菜12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