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王剑代表:
特色产业助力扶贫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我市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解放军代表团汪王剑代表认为,以产业为基础、以特色为名片能更好地助力地方脱贫致富。在扶贫攻坚战役中,乡镇要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发展特色种养、光伏、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
以乡镇特色为名片,一村一品,着力打好特色牌。在汪王剑看来,各乡镇应该充分认清自身资源优势,深入发掘、科学规划,打造适合自身的特色产业名片。加大宣传力度,让乡镇特色传得广、传得远,提升乡镇美誉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是特色乡镇发展的基础,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石。
(本报记者 余浩)
王竹代表:
完善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无疑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如何让贫困乡亲致富,来自霍邱代表团的王竹结合实际工作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扶贫这条“长藤”结“硕果”,也希望扶贫之路越走越顺畅。
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他建议,要建立全覆盖的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等机制。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农村地区和扶贫领域表现比较突出。金融扶贫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存在评级面窄、授信额度小和用信率低等问题,要健全小额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贷款覆盖面。同时,各部门和乡镇就新的扶贫政策要衔接好,宣传好,培训好,好的扶贫政策要落到实处,脱贫不脱政策,扶贫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 (本报记者 宋金婷)
柏承文委员: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宣传力度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宣传不够,整村推进规划编制滞后,技术支持服务引进不够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深刻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走村入户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克服各种消极情绪,激发他们致富愿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加快整村推进规划的编制。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体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生态扶贫搬迁的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短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帮扶与自力更生的有机结合,整村推进与重点扶持的有机结合。
建立健全村一级贫困对象管理机制,因户制宜开展帮扶活动,加大技术支持服务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谢俊斌委员:发展技能培训促进就业脱贫
在扶贫对象中40、50岁人员比例较大,大部分人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低,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要对广大贫困劳动者进行免费技能培训。
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既要适应市场需求,又要适应培训对象的要求,比如由于培训对象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如果讲得太深奥,不接地气,培训对象就不能吸收。要讲一些简单易懂、马上就能上手的知识。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培训机构。要放宽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大家办培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从而让我们的贫困培训对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脱贫是历史的使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脱贫已经成为一项大工程。建议我市大力发展技能培训,让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投资培训机构,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学技术、学手艺,凭技能实现稳定脱贫,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洪晓东代表:抓好党建促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关键在党建。”市人大代表洪晓东认为,打赢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建工作,以党建促扶贫。
洪晓东代表建议把党建和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市直、区直单位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成对子,组建联合党委,单位包村抓扶贫,干部包队抓脱贫。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每月到村了解扶贫工作,帮助解决扶贫工作难点,对重点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选派优秀干部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与单位业务彻底脱钩,一门心思抓扶贫。
“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洪晓东代表以叶集举例说,叶集民营经济发达,众多木竹企业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与村组织结对,帮助贫困群众走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的路子。
“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好基层战斗堡垒尤为重要。”洪晓东代表说,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着力抓好村(社)干部的管理工作,着重对村(社)干部待遇从优、要求从严,严格要求村(社)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到户,把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到每一户贫困户。 (本报记者 沈春)
涂成荣代表:强化产业扶贫
去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产业扶贫领域,帮扶近4万贫困户发展了特色种养业,为他们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持。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园林绿化产业的从业者,深刻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显著效果,为下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提振了信心。
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光伏、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实现路径等相关内容符合农村发展实际,能够有效调动贫困户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她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并落实“百企帮百村”等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并通过项目倾斜吸引激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带动,带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就近实现脱贫,走上富裕之路。 (本报记者 曹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