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文图

轻软的蓝印花布,呢喃的吴侬软语,娇柔的小桥流水,清雅的粉墙黛瓦,行走江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别有韵味的风情画卷,倘徉其间,仔细回味,方恍然大悟,原来,这份与生俱来的清丽与安好源于一个细微之处——蓝印花布。身着蓝花布的姑娘、挂着蓝花布的窗棂、铺着蓝花布的桌台……这简简单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而这一独具江南气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正在南通一角静静“吐露芬芳”,且“香气”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为了加深对蓝印花布的了解,我特地去了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在一片绿树掩映的园林当中,我踏着草坪中的小路,走进了大门,一进门就看到了两台木制织布机,屋子里、墙壁间,就连走廊上,都挂满了一排排蓝印花布及服饰成品,有花布、门帘、桌布、包袱布,也有被面、床单、枕巾、小儿肚兜,还有围裙、头巾、外衣等,真是琳瑯满目,美不胜收,动静结合的表演展示着古今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佛在无言地述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看着那静谧的蓝,纯净的白,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顿时感觉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原始的蓝白两色巧妙搭配,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幸运的是,今天在馆内,我见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吴元新梳着中分头,一身深蓝色的布衣,丝毫看不出他已经55岁了。一坐下来,一谈及蓝印花布,眉眼间全是笑,语速也变得轻快起来,他的言谈,他的事业,甚至他的梦想,让人感到那抹幽深的靛蓝萦绕其中,挥之不去。
“蓝印花布制作的这一系列过程中,第一道就是镂刻花版,刻版可以说是关键中关键。”跟随吴馆长,我们仔细欣赏起了馆藏的刻版珍品,每一幅都似精美的剪纸艺术。“这可是我的‘命根子’!”谈起费尽心思收藏得到的蓝印花板,吴元新感慨地说,“历经磨难,这些珍贵的刻版才幸存下来。你看,这花板的刀功遒劲有力,构图新颖古雅,合板考究细密,是几代蓝印花布印染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啊。”
织好的白布从织布机取下,在印纺染浆之前要洒上水润湿,这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蓝印花布的染浆是用黄豆粉和石灰按一比七的比例调制,再加上适量的水成糊状,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吴馆长说,刮浆时要用力均匀,接版时要把布和花版放在边沿,这样才能使版面匀称相接,印好染浆的白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蓝印花布华丽变身的关键当然是最后的染布环节了,在吴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南通市余西区二甲印染厂的染布车间。二甲镇过去的蓝印花布作坊和车间曾有多家,而今硕果仅存的就只有二甲印染厂了,小厂栖息在一家老旧的厂房内,从事刮浆染布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工人和妇女们。我们来到了车间里,这真是蓝印花布的海洋,一个个染布池中盛满靛蓝色的水,飘逸着浓浓的草香。原来,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五月,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植物染料——蓝草,制成似土状的染料,俗称“土靛”。刷上灰浆的布匹就是投入这种纯植物染料的水中,给没有灰浆的部分染上蓝色,是染缸水赋予了蓝印花布灵秀之气。染好布匹经过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晾晒,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好的布去了浅浮灰浆,密封处就露出了本色。灰浆块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纹理。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奇,在蓝印花布的染印技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这一天,我们从吴元新馆长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到二甲印染厂,亲身感受了蓝印花布制作程序的严谨和环环相扣,观摩了蓝印花布历经10多个工序的慢长制作流程。看着以蓝缀白,熠熠生辉,犹如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般的一块块蓝印花布,心中默默地祝愿,静谧素雅的蓝印花,这一充满东方气息的古老民间艺术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