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胡传永《淠水谣》读后

  赵阳

  这个题目,是我在读作品后的第一感受。本来想换成“不忍卒读”,想想还是用这个词贴切。

  唏嘘,本意是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现在通常理解为感慨、叹息的意思。用在此处,两意兼具。

  这是一部20世纪江淮大地惊心动魄、发聋振聩的雄浑史诗,这是一轴淠河流域丰富多姿、光彩夺目的斑斓画卷,这是一座皖西文坛丛林里嶙峋崛起的宏伟高峰。

  通常的说法,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其实,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悲剧一直多于喜剧,并没有人刻意去撕碎美好的东西。反之,对于历史或社会中的悲剧,人们却唯恐避之不及地选择性忘记。

  淠河,皖西人民的母亲河。淠河的历史,就是皖西地区的发展史。20世纪上叶和中叶,皖西人民的生活史,就是一部触目惊心、充满泪水的苦难史。匪乱、兵燹、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此起彼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领域的题材一直少有人去触碰,文字记载一向较弱,苦难的历史没能得到系统展现。40余万字的《淠水谣》横空出世,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白。小说以胡、卞两个家庭的起落和两名女性的一生为线索,以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时代为背景,从道士胡正生落户寡妇家门写起,将两个家庭不同子女曲折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一幕幕演绎在眼前。主人公“九小姐”和“翠画”,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淠河人,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里为了“活着”而抗争,九死一生,无怨无悔,催人泪下,体现了江淮大地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崇高向往,展示了流域人民蓬勃旺盛的生命张力。但是,人的命运又非个体能够掌握,胡正生想要离家修行反而误落匪窝,李氏顶风冒雨昼夜兼程回家生产孩子却过早夭折,云景独闯火海救出九小姐自己却魂归九天,大毛自戕,万燕被害,岸然殉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无不体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世事无常,人生无奈,活着不易!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吮噬流血的伤口,是为了早日康复。

  在《淠水谣》冷静客观地讲述江淮大地历史进程中,作者笔下的男女爱情,九小姐与云景,八少爷与翠画,大毛与欧阳春林、岸然与万宁荷,甚至于李氏与竹青,凄美动人,真挚感人,但都以悲剧而结终。掩卷细思,这样的安排,才是历史的真实。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人的生存都成为奢望,美好的爱情结不了果,也就成了逃离不了的宿命!

  《淠水谣》里最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淠河童谣的娴熟运用,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生丫头,编笆斗/上南丘,摘豌豆/豌豆开花/丫头来家/豌豆结籽/丫头有喜”,“茶挑菜,开黄花/燕子衔泥搭新家/茶挑菜,开白花/斑鸠点头纺棉纱/茶挑菜,落了花/苦儿苦儿喊亲妈/亲妈亲妈你在哪儿/苦儿可怜变苦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首首童谣向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幅浓郁的淠河风情图,山是青翠的,水是流动的,鸟是鸣唱的,花是香艳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悲有喜,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淠河童谣穿插其间,引导着读者的阅读走向,并给沉重的主题留下喘息的空间,使我们在回味和感受那个时代不堪回首的疼痛时,不至于太疲太累。

  近年来俗务缠身,《淠水谣》是我2016年所读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夜间醒来,随手拉灯读上几页,因此读得断断续续。除了情节和故事给予心灵的强烈震撼外,我对作者本人的关注也使我在作品读完后,就不愿再提及。后来看到野狐禅先生的评论《土老奶奶的<淠水谣>》,里面谈及他在读151页云景葬身火海后,九小姐肝肠寸断、痛不欲生,“那一刻,一滴眼泪从我的右眼溢出,滴在纸上,‘啪嗒’一声。”在读331页描写过粮食关时几个孩子跪求母亲吃饭一段,也曾流泪。回想我在读到这些章节时,也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己。

  《淠水谣》的情节太惨烈,矛盾太激烈,故事太真情,抒写太用心,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具。《淠水谣》,堪称一枚威力爆棚的催泪弹。

  不忍卒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唏嘘!

  《淠水谣》的作者胡传永先生,是我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几十年来一直尊为大姐。读书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读者看得这么累,写书的人焉能不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写不出这样的鸿篇巨制。果不其然,听人说大姐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是一边写、一边哭,哭一场、写一场。书稿成书了,大姐彻底累垮,严重贫血,白血球只有2千多,胃体水肿伴有糜烂,体重只有70多斤,比过去瘦了30多斤……《淠水谣》,是胡传永先生蘸着心血、用生命写就的文字!

  亲爱的大姐!淠河的水长流,大别山的树常青,因为一些敏感的话题现在还不能触及,您的长篇纪实散文《童谣》、包括这部《淠水谣》还没有足本出版,前面的路还很长。等待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好身体。大姐保重!

 选择年月
<2017年1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62728293031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你的生活,也被微信改变了吗⊙老歌伴我舞蹁跹⊙金安“送戏进万村”招投标顺利完成⊙文化视界⊙六安摄影家协会举办年会⊙唏嘘——胡传永《淠水谣》读后⊙老妈看小说⊙图⊙ 吴正明和皖西庐剧⊙⊙⊙⊙⊙⊙⊙⊙⊙⊙⊙⊙⊙⊙⊙⊙⊙⊙⊙⊙⊙⊙⊙⊙⊙⊙⊙⊙⊙⊙⊙⊙⊙⊙⊙⊙⊙⊙⊙⊙⊙⊙⊙⊙⊙⊙⊙⊙⊙⊙⊙⊙⊙⊙⊙⊙⊙⊙⊙⊙⊙⊙⊙⊙⊙⊙⊙⊙⊙⊙⊙⊙⊙⊙⊙⊙⊙⊙⊙⊙⊙⊙⊙⊙⊙⊙⊙⊙⊙⊙⊙⊙